課後感

網管

課後感

楓雨老師談《寫作要素》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各人

山人

下午刚刚上完枫雨老师给华府工坊2021-2022讲的第一堂课,有关《写作要素》的几个问题。趁着还是“热”的,把感受较深的感想记录下来,这也是本堂课的收获之一。

枫雨老师事前布置了本节课的提纲,并且还布置了作业,还是跟我五年前上她的课那样认真。不过,这次讲课采取的是开放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绕着有关写作的几个因素进行讨论。我比较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大家都是成人了,多少都有些写作的经验。而且,在相互交流时,大家常常会冒出一些火花来。比如在谈到写作“灵感”时,有的学员说灵感是飘忽不定的,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所以,一旦有了这种感觉,就赶紧抓住,用手机或者笔记本记录下来。

枫雨老师顺着就讲到,英国著名的现代小說家毛姆就有这么一个习惯,平时有所感想就都记下来,到写作时,这些灵感就被用到了文章里。最后,毛姆的笔记被人整理成为一大本《作家笔记》 (A Writer’s Notebook)。还有中国作家老舍,零零落落地写了一些杂文短句,被别人说“藏在本子里太久”,拿出来晒晒,结果就编成了“未成熟的谷粒”杂文集。

枫雨老师的意思是,灵感是有的,也可以抓住,但要及时,不然,稍纵即逝。但是,平常没有灵感的时候怎么办?那就要训练自己坚持写作。最好养成一个好习惯,每天写一点,一页纸500-1000字。我的体会就是勤能补拙。平常多写,多练笔,说不定,写着写着,就写出点灵感撞出点火花来。

巧极,这也是我所奉行的写作方法。自从去年疫情以来,我就开始学写随笔,记录每天发生的疫情和周边跟疫情有关的人和事。原来也不打算每天写,有随感就记下来。当时也不知道疫情会有多久,估计像中国那样,大概封城一两个月就搞定了。结果,不小心养成了习惯,变成了每天的随记了。其实,只要人不死,每天都会有感觉,而且感觉都不会相同。只要想写,就有得写。就这样,我一直写下来了,并且,会一直写下去。至于,写的好不好,则是另外的话题了。

枫雨老师后来还讲到了如何读书和写作的心得体会,也让我收益匪浅。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些写作方法,而是我们不去做而已。当然,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跟文学和写作的缘分也不一样,不可强求。有句中国老话儿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就是这个理儿。


楓雨老師課後感

馮克芳

初秋的晌午,加州的燥熱已轉為些許微涼。就著窗外舒爽的天氣,在書桌前聽楓雨老師溫潤細緻的聲音講課,真是有人間好時節的愜意。這次因為太晚得知要交作業,來不及寫作業,遺憾未得到老師點評的機會。但是三小時下來與老師和學員的交流、討論受益良多。

楓雨老師的講課,我覺得靈感是一個頑皮又神奇的小精靈,可以點出我們心中創作的火山,爆發出無窮的威力。但是它來無蹤去無影,無法捉摸。只有隨時準備好,等它來時,趕快留住它。可是靈感不是萬靈丹,不能憑空等待,不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鍛鍊敏銳的觀察力和廣泛閲讀原著創作,還有辛勤筆耕(可以從數百字的生活感言和讀書心得開始),是等待中的陶冶琢磨。當靈光乍現之際,我們才能馳騁在文字的天地裏,駕馭有餘。

楓雨老師也一再提醒不要受限自己的職業,環境,生活處處有啓發寫作的泉源,只要有寫作的熱情,多元文化更有助於在創作上發揮。

謝謝楓雨老師的課程。我喜歡寫作,年輕時也有寫日記,勤寫讀書感言的習慣。但是來美國從事電腦工作後,就完全停筆。現在重新開始,持之以恆的自律是我要克服的挑戰。


聽楓雨老師課後感

季肇瑾

2012-2022寫作工坊在昨天開學了。楓雨老師的講課採用了開發式問答來討論詩歌,散文和小說的創作問題。當一位同學問道寫作靈感問題時,她建議大家一有靈感就趕快用筆記下,因爲靈感稍縱即逝,明天很難有今天此刻的感覺。老師是對的。我聯想起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有一句名言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 。人的靈感和思維意識也不可能有同樣的閃光。

楓雨老師認爲作家和其他的藝術家不同,因爲你寫下的第一個字就是在創作了。寫作的基本要求就是多讀,多觀察,多練習。寫作要求自律,每天寫下500到1000字,寫生活,寫事件,寫讀書感等,長期堅持下去必有好處。

閱讀是非常重要的。楓雨老師要求大家讀古典文學著作,因爲那是歷史的選擇與沉澱。同時,民國文學大家的作品也體現了人性與自由情懷。當有同學問起對當代作家和作品評價時,老師勸我們要用審慎的眼光去閱讀當代作品。實際上,我們應該對任何作品都存有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不要簡單地相信書評,因爲任何評論都是一個球體在陽光折射下反射在某個棱角上的一點。

要區別現實和真實。文學不是紀實的,而是在想象中虛構中產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是在有限的想象中虛構現實。詩歌可以只描寫內心世界而與外界隔絕,但小說家要面臨血淋淋的現實。小說家的功力要在藝術的合理性上,在寫作過程中描寫人性與靈魂的搏鬥,揭露虛僞與罪惡。悲劇揭示人性弱點,體現人的價值。楓雨老師認爲寫小說的過程就是自我命運的爭鬥。

課上完了,但我餘興未盡,又到網上聽了幾則“楓雨夜話”。老師給我們介紹了羅曼羅蘭的小說,比較了小說《簡愛》與《蝴蝶夢》寫作上的同與異,啓發了比較文學的欣賞和分析。總之,我參加作協寫作工坊是一樂事,在這堂課上學到很多東西,獲益匪淺。


楓雨老師講「寫作要素」課後感

周武屏

今天是我第二次參加工作坊的第一堂課,每一次上課都有意料中及非意料中的收穫。意料中是因為能夠多聽有道行的前輩講課,給我們指點迷津及分享他們的經驗。非意料中的收穫可能是一句話,也可能是一個觀念,想通了就受用無窮。這一次也不例外,老師講「寫作要素」這個題目就是給大家寫作及閱讀定了一個指引,例如想開始寫文章,如何在腦海一片混沌中抓住那稍縦即逝的靈感,在缺乏靈感之下又如何增強自己的觀察力,鞭策自己,訂定目標來尋找靈感及寫文章。寫得滿意考慮投稿,寫得不滿意收起來自娛,不斷地寫,有點鐵杵磨成針的味道。就像這次課前作業定了一個題目「離開」,趕鴨子上架擠一篇文章出來一樣。

為了寫文章,多讀書,細心觀察,書不怕讀得雜,這樣才會有素材。但老師強調讀書也要小心選擇,以免浪費時間及誤入歧途,更不能被迷惑。最好在經典著作中尋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家為榜樣,可以效法他的文風,卻要保有自己的思想及個性。因為任何一篇你寫的文章,完成之後,就是一種創作,是你的文章,告了一個段落。任何人的文章都應該不一樣,這就是文學與其他學科不同的地方,也是文學值得驕傲的地方。

老師建議我們要寫讀後感,也可以把讓你有即時感動的句子,仍在腦海裏迴蕩的時候記錄下來,經常寫讀後感,就有點像比較文學的雛形,也可以延伸為以後寫文章的基礎。老師後來深入談到文章(尤其是小說)虛構的真實性,小說人物及場景越像狂風暴雨(尤其是悲劇),創作的藝術性越高,越成功,但作者心靈受衝擊卻越深,這讓我想起武俠小說中提到內功不夠深厚出擊,反而會引起內傷。散文卻比較溫和,她比喻就像「小雨」一般的感情流露。看來我暫時還是適合微風細雨,需要比較高深內力的小說境界,還是看情況才嘗試吧。

讀物方面,楓雨老師推薦了經典的老殘遊記、儒林外史、浮生六記等著作,正合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