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感

網管

課後感

第二堂課 小說寫作——作家吳鈞堯

吳均堯老師小說創作(下集)

周武屏

吳老師果然信守承諾,我們得以繼續課業未了緣。從上次未完成的第六點開始講解:小說是否需要大綱開始,繼續旁徵博引,行雲流水地討論包括小說是否需要對話、塑造生動的人物及主題,及小說的真實性等。總括的概念是:開始動筆是最難,需要費時思考,可是定位漸漸進入狀況後,思路變為源源不絕,這種「滾動式」的方式最為實際,尤其是長篇小說,不然將會永遠徘徊在起點,不會有進展。至於短篇小說,只要有大致的結構即可動筆。小說的結構,不一定千篇一律、江水東流,倒是非線性的結構、起伏有緻則更能夠創造趣味性,就如亂針刺繡一樣,經過一陣煙雨迷濛,待得雲開見日,終於得見廬山真面目,一陣驚喜。人物需要透過事件來表達,對話須具個性及意義,太多則顯輕浮。只要善於闡述,沒有對白也可以天馬行空。人物需要立體化,故事需要小題大做化,就如進入一個多面鏡子的房間,人與事予以無窮地擴張延伸,才能激起澎湃的感情,當然故事可以虛構,感情卻要真實。

一如既往,吳老師在三個小時的課程中,免費贈送我們幾個錦囊。散文方面:起頭及結尾相當重要,尤其是破題,往往千篇一律的第一段是敗筆,寫完後覺得不滿意,嘗試刪去第一段,從第二或者第三段開始卻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散文不是生活的紀錄及瑣事的填塞,所謂「壞天氣論」,自己感覺寫得不好的詩或文章,最好留下來,待他日好天氣時可以重新掌握,去繁留簡,或化整為零地構思,說不定好文章就此誕生。新詩方面:不宜太自由,字多句繁只是濫竽充數,應該予以濃縮,去蕪存菁,增強張力才能提升詩的素質。 最後(卻在上課前)他提到:每個人對散文、小說及詩等領域天賦各有不同,不妨多方面先嘗試一下,再向自己能夠掌握的領域發展。是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11/14/2021 


小品文

季肇瑾

      小時候,我喜歡吃零食,特別喜愛吃拷扁橄欖,脆爽甘甜。含一顆橄欖在嘴裏,可以慢慢品嘗果肉的清香百味;細嚼著,口腔生津止渴,要比曹操的“望梅解渴”強上千百倍。

小品文是一種散文形式,短小精幹,一般字數在六百之内。吳鈞堯老師在昨晚的寫作課上,向我們展示了他寫的三篇小品文:“壺底乾坤”、“噗噗延伸”、“囘頭記得貓”。三篇文章一共不滿二千字,卻使人過目不忘。

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第一篇小品——“壺底乾坤”。吳老師用時空倒轉的形式講述了他和阿公在金門島的故事。這篇小品以阿公的尿壺為主綫描繪了濃濃的祖孫感情。阿公經常給他“兩塊銀”去租看小人書,在蟬聲和海濤起伏聲的伴隨下,他享受著讀書的愉悅。他為阿公倒尿壺,清理海沙,還可以偷偷溜進房中喝飲料,吃餅乾和香蕉。多年後,他囘到金門島,阿公已經不在了。他尋找那只尿壺,卻被告知尿壺已被鎮上的中藥行拿走了。藥師剖開阿公的尿壺取出尿垢做藥引。阿公雖走了,但遺愛在人間。

這篇小品文體現了金門島的風俗人情,生存環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作者用深入淺出、簡明生動的筆法描寫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細節,以及對阿公深深的愛。

讀完這篇小品文,我久久不能忘懷,好像嘴裏含著一顆拷扁橄欖,味道濃厚,回味無窮。小品文也許會成爲我今後寫作喜愛的拷扁橄欖。

11/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