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九老師華府作協寫作工坊授課:論寫作三層次
華府作協2021-2022屆工坊班第三堂課於2022年1月8日美東晚,如期在線上舉行。今晚我們有幸邀請到定居紐約,人在北京的陳九老師第一次給工坊授課。十多位學員有遠在夏威夷、加利福尼亞和佛羅里達州以及住在東岸大華府地區的都準時上線,期待這新年的大課。新年新氣象,屋外白雪紛紛揚揚飄過,漸漸融化滋養大地。屋內天南地北雲端聚會,師生互動興高采烈。
還記得2017年4月8日下午,受華府兩大文化精英組織華府華文作家協會和半杯清茶社共同邀請,旅美華裔著名作家陳九專程從紐約來到華府,由時任會長金慶松,副會長陳小青和社長強力主持,在波多馬克活動中心給大家作了題為《語言在語言之上》的精彩演講。陳九老師五十年代出生,成長於中國大陸。八十年代留學美國,學習國際事務和信息管理,曾任職於紐約市政府,憑藉自身積累的文字素養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通過深刻的觀察和細膩的筆觸,多年來還堅持從事華文文學創作,作品遍及海內外中文媒體。他京味十足的普通話,北京爺們的範兒,語言的犀利幽默給眾多聽眾留下深刻印象。後拜讀了陳九老師的《紐約第三隻眼》,那是由董鼎山和其本人作序,以「裝酷的美國」,「淡妝的紐約」和「漂泊的華人」三個主題,用 84篇文章,對發生在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大熔爐裡身邊人和事務的觀察思考,用其獨特的視角和風格,豐富的人生閱歷記錄、展現並分享了一幅三維的美國社會百態畫卷,確實值得我們後輩美籍華裔去關注,學習和發揮。
2021年八月和王志榮會長商量後,因工坊上課事宜,我就冒昧聯繫陳九老師。當時因有旅行計劃,他稍微猶豫遲疑一下,即爽快答應。之後就有關上課大綱等細節一一和老師落實。《寫作的三個層次》是陳九老師給本次工坊課定的主題:敘述層次,語言層次和人文情懷。同時他挑選出分別在過去五年2016-2021發表的五篇散文、短篇和中篇小說,讓學員提前閱讀,課上點評。

他說這也是他開始寫作的過程。很小的時候他就有一種文學的衝動,有一種過程要完成。因為家庭的原因,從小性格比較孤僻,但有一種很想表達自己的慾望。希望讓人感受到他心裡是怎麼想的?他是怎麼感覺的?比如說他對某一個人,對此人的感覺是什麼,很喜歡或者不喜歡,他希望都能表達出來,能夠讓人知道,讓他有一個交流的機會。
現在回憶當初他為什麼寫作,最早就是感覺。可是光有表達,想要表達的感覺是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寫作者的。離寫作與文學還有很長的距離。這又需要一個很重要的契機,什麼樣的契機呢?他說幾乎每個人都很想表達。寫作有一種原創性,特別嚴格挑剔,無可奈何,是有意義的嘗試。
那就是必須閱讀。通過跟閱讀約會來借鑒。不能遇到這樣一個機會,表達就永遠只能停留在喜歡。只能就是說我很喜歡你,我很喜歡,我確實很喜歡。沒有個性和普遍性,僅僅是一種一般的表達。我們希望這種表達成為作品,用嚴肅、美好、感情真摯的最高形式留存下來,分享給大家。文學表達的一般性是什麼?詩歌是文學的靈魂,但不是一切,它太抽象,太概括。這種技術性的表達一定要通過大量閱讀經典。如果不接觸或者錯過經典,可能你可以寫,我也可以寫,但是走得不會太遠。一定要大量閱讀。
大量閱讀人生階段
他分享到自己在一所大學的環境裡成長,家裡都是讀書人。當大人都去上班,小小年齡的他被鎖在家中,他就在家裡翻閱50年代60年代出的很多翻譯作品,還有很多配有插圖的文學作品,像巴爾扎克的小說,莎士比亞的故事,通過插圖,隨著自己認字一點一點積累,越來越多閱讀這些文字故事,逐漸養成好習慣,每天持續閱讀的習慣。
陳九老師總結其個人成長經驗:有一個特別大量閱讀的階段是15到25歲,差不多10年時間,那個期間是他閱讀最多的時期,一般每年要讀兩三百本書。後遭遇文革,被安排到炊事班餵豬,餵豬看似很沒面子很丟臉的活,可是後來當他回顧時發現,那似乎是上帝一步一步的安排,他不用參加連隊的活動,大量的時間可用來讀書,一本一本的讀下來給了他非常大的儲備。
怎麼能記住?其實讀書不可能把所有的書都記住,記住就是神,不是人了,但是我們積累的是文學感覺,記住了很多故事情節,語言特色、個性、節奏和語速。積累了更多的是作家的人文情懷,作家的感受,去感受一個人在一個歷史變革,在社會當中的情景情感特色,這都是很好的經驗。我們可以感受到很多這種事務的積累是無形的。我們不僅僅讀故事,學到知識,我們在積累人文情懷。所有的經典文學裡,都有一條線,一條情感線,在故事當中埋藏著,對讀者發出信號,影響著讀者。我們看《三國》、《紅樓夢》、 《水滸傳》可以感覺到中國社會,人際關係和情感特色。都是日積月累。
從閱讀者到寫作者
閱讀者最終要開始動手寫作,要大量創作,越寫越敏感,越細膩。通過閱讀啟蒙文學智商,慢慢就要進入個人創作,發展文學感覺。通過創作,讓自己豐富起來。閱讀一切文字,營造豐富人生。寫作是無需考慮目的和形式,只要有強烈的表達,就去盡興。寫作時會經歷一種無序的被動狀態,作品本身不夠精練,文字體現贏弱,和預期有一個巨大差距,會產生困惑自卑,有一個漫長、孤獨、壓抑的過程。但不要放棄,「寫作者什麼都可相信,就是不要相信寫作神話,要永遠忽略這個神話。」在表達願望和文學追求的道路上自我完善,提高素質,自我鼓勵,文學風格和個性提煉的空間機會無數。他說這趟列車永遠不會被擠滿。好的作品其實跟靈感關係並不太大,跟經過漫長觀察,深思熟慮,以及在某個契機找到敘事節點更為相關。「到一定階段我們的人生就變成一種文學人生,我們自己就成為文字的化身。我們行走,一切都進入我們的表達視野。離開表達,我們就會變得茫然,生活生命就會變得沒有意義,糾結,甚至抑鬱。」
對無序的事情敘述必須有序,敘述的基本功一定要有。千萬做到自己看懂,別人也能看懂。展現,發表和分享要自覺遵從文字規律,文字敘述一定要流暢通順。他提到世界上不存在專業作家,但有專業的讀者。寫作者有共性,自尊心比較脆弱,最怕拒絕自我完善。也就是陳老師提到的第一個敘述層次—作者起碼要把意思說清了,言之有物,立意有據,條理通順。
陳老師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層次—語言,如何把故事講精彩,這是個問題。對事物的觀察,習慣性的敏感,以及個性化的語言。文學的語言必須建立在一般語言之上。文學不是寫教科書,學術論文,必須有個性,對文學載體的語言追求就成為一個問題。對事物和情感的體會之外,在語言本身和節奏感上就要通過觀察和閱讀下功夫。
陳老師提到他很喜歡宋詞,薄薄的一冊走到哪帶到哪。借鑒宋詞長短句文字,體會領悟、欣賞、推崇中文文字的節奏感和韻律。達到自覺追求遣詞造句,讓讀者更盡興,讀者有閱讀組合,他們的體會和評價是綜合性的。讀者閱讀的氣口跟作者描寫的氣口是否吻合。作者以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字組織特點,不是隨心所欲,天馬行空。不敏感的文字就很粗糙。深思熟慮,不是恣意張揚,進入自覺,自然就會影響文學作品。陳老師提到他的《昨晚,湯姆叔叔跟我告別》整篇結構就帶有宋詞的情感節奏,開頭結尾的迴旋式情感思想和時代,主人翁與湯姆叔叔的情感交流讓學員去體會。
文學儘量減少對虛詞的運用和重複。他說囉嗦重複是寫作的最大敵人,而作者在保持故事敘述的流暢性,水到渠成,走出約束,按自己的個性,寫作越來越自由。是否有勇氣表達自己,敢於體現真實的自己,今後大家要體會面對這些問題。他說忠實於自己,堅持寫,必將成為自己。他提到自己最大的特徵是情緒寫作,被情緒和情感牽引的寫作。這方面他認為的大師有沈從文和汪曾祺,早期甚至模仿汪曾祺的寫作。早期不怕去借鑒好的作家的方式。相信今後有無數機會去營造自己的風格,原創文學,最能體現文學個性。「開始我們可以寫張三李四王五,最終是要寫自己的,逃不掉,無需解釋,我的文學作品就是我的。」
陳老師還提到如何處理方言的運用。這是一把雙刃劍,可以塑造個性,也可影響文字的一般性。適度運用,把握到位,對故事的理解,文字塑造個性栩栩如生。他提到新年伊始發表在《天津文學》開篇之作,中篇小說《杜宗漢歸案記》。全篇就是用天津話寫的津味文學,表達童年對天津的情感懷念,當時社會情景,否則無法營造出人文、鄰裡、親情和社會關係,唯此才可盡興成功。他也提到老一輩作家,像莫言、賈平凹、老舍、矛盾、巴金等都沒放棄對方言的運用,但運用方言有技巧性和把握需要境界,本事。文字的追求永遠沒有盡頭,老師點到語言的音樂性,對提高寫作質量的作用。尤其對寫詩歌的人,中文的語言有五聲,就有音樂性。因時間關係,只能點到為止。
文學的終極追求
文學的終極追求到底是什麼?最後,陳老師自然轉入第三個層次—人文情懷。這才是寫作最根本的。作者要有深厚的悲憫境界和慈悲胸懷,這就是文學良知,是文學最有價值的東西。這需要深刻的思考和面對自己的勇氣,文學的批判性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這是對作家綜合素質的挑戰。文學創作到了一定時期,就會浮現在面前,一切的藝術終極追求都超越藝術本身。幾千年的中外文學創造所帶來的社會變更,勝過三皇五帝,勝過英雄。追求的就是對文學良知的堅守,對善與惡的分辨,那種的巨大的人文慈悲情懷。閉上眼睛思考《悲慘世界》,是雨果對痛苦和迫害的巨大同情,體現人類博大的善良和仁愛,人類的懺悔。
寫者要發現自己在寫什麼?要回答什麼?「文學追求這艘船,一定要抵達碼頭,才能走向彼岸。必須要面對這個問題!」這需要自我營造,巨大的真誠和勇氣,我們需要偉大的作家和作品。 優秀與偉大的差距是什麼?就是對終極情懷的追求。在閱讀經典著作時,體會包括道德層面。文學的價值離開這一層面,就非常有限。現代作品很多,看似繁榮,卻很少出現偉大作品,這是一個糾結的時代,巨大利益虛榮誘惑。他認為作家要有自己的定力,審視,建樹,要堅守和思考,不能隨波逐流,作家可以不偉大,但要意識到,理解什麼是偉大,用自己的敏銳去做自己的嘗試。生活在瞬息萬變,利益薰心,疫情肆掠,生命脆弱的時代,生活在現代社會,是否缺少18世界的人文浪漫精神情懷?未來還有多少人喜歡或從事文學?
有學員非常賞識寫作就是有一種表達的慾望,然後才能寫作,就是一個原動力,有很多東西值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記下來。重點就陳九老師五篇作品展開互動提問。陳老師提到寫《紐約有個田翠年》的動機,是對被侮辱被傷害者的巨大同情,整個故事充滿愛、慈悲這樣一種基調。寫《想念我認識的李琛》的來龍去脈,他想表達人生當中美好時刻和情感,都是人生的財富,永遠伴隨著自己。他特別強調註釋是化名,讓世人無需去找此人,但又讓世人知道這段感情,永遠記得這段美好,這段美好一直鼓勵,溫馨和滋養著他。變成一個抽象符號,象徵,至於人在哪兒已不重要了。
有學員和陳老師是同齡人,一邊擔心自己沒有像老師那樣經過一個文字的訓練,一邊慶幸自己一個偶然的機會愛上了古詩詞,已經創造出版了不少格律詩歌,但是在寫散文的時候拓寬不了自己的境界,在設計自己今後發展的方向方面向陳九老師請教。陳九老師坦言相告,要堅持寫,開始可以不要寫太長,隨心情去寫,書寫一千到一千兩百字的隨筆,不但易於發表,也可不斷鼓勵自己去寫。因其哲學的背景,有無數素材可以挖掘,從自己最擅長,最熟悉的素材著手,寫讀書筆記。
有學員讀到老師的作品,提到每篇文章的語言運用都不一樣。請教陳老師根據人物塑造語言的技巧。提到自己想寫一些人物故事,又擔心被寫者不高興。陳老師開誠佈公地解除學員的擔憂顧慮。同時提到國內的人無法理解海外人的作品,同樣,海外的人寫的東西國內也不理解。因為生活狀態跟價值觀、文化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跟尼摩船長出海》就非常成功,這個作品是在國內會有共鳴,因此想跟老師探討一下,作為一個海外作家作品在海內外怎樣都能被接受的看法。老師答道:因為沒有用真名,故事也做了很多修飾,情節杜撰處理,不要被具體細節記實所約束。小說要創造,要會編故事,用無限空間像神經病一樣去編故事。老師提到海內外雖生活不同,但人性是一樣的,文學追求故事中體現一般性的東西,體現人性善與惡。在寫海外故事時,儘量運用中文元素,善於用中國角度來寫西方的故事,從而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學員談到因為大學時學英文,很喜歡寫作,也很有表達的慾望,講故事,但是用中文還是用英文一直很迷惑,既想與母國多年朋友分享故事,又認為某種程度上故事跟美國的讀者更有一定的普遍性,想了解陳九老師作為一個寫作人在運用兩種語言方面的選擇上有什麼體會。他說,以創造最好最優秀的文學作品為原則。也提到自己最早也用英文寫詩歌,後來體會到真正讓他的文字盡興、最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最細膩的地方還是用中文,英文沒有中文好,不能用語言來犧牲文學質量,因此選擇用中文寫作,寫了愈發不可收拾。而最近老師提到開始考慮用英文寫作,或者嘗試把自己過去的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作品,讓更多的英文讀者來欣賞他的作品,跟他們互動。目前已經開始從事翻譯一些散文,也發表在英文的媒體上。陳九老師還風趣笑呵呵地說,「將來江郎才盡之時,餘生就來翻譯自己的作品好了。」
還有的學員提到用中國人的心理寫文章對大部分在美國已經住了很久,接受美國的教育,英文的表達方式和英文的特色,而中文不太好的話,是否有可能性用中文來表達英文的幽默內涵,傳達關鍵信息。陳老師完全肯定了可能性,可以通過做些解釋註腳,完全不影響理解,也可以理解為用英文方言,或翻譯來寫中國故事。只要適度,從讀者的角度,是否能讀懂,文字的順暢,可讀性,只要做到不影響流暢性。
陳九老師開講前非常謙虛,兩小時講課不打草稿滔滔不絕,課後歡迎大家大膽開放提問,最後一小時學員們紛紛與陳九老師問答互動。同時他還即興為學員聲情並茂地朗誦一首自己寫的小詩,再次強調語言詩意的節奏感,意境長短句來源於對宋詞的理解,中文語言長期積累的結果。可謂首尾呼應!
最後王會長總結,雖然陳九老師上課前很客氣,用這樣的方式上課,很多寫作人對他的講課都會深有同感,收穫著實很大,非常感謝陳九老師。連課間15分鐘休息也省略了,陳九老師打造了目前為止華府工坊老師三小時上課不休息的記錄。我也深受啟發,課後伏案八個小時,將上課筆記整理歸納,寫下這近6000字的報告,也算創了個人工坊報導的記錄。
寫作三層次,人生三境界,你們都悟道了嗎?我們是否也應該設計一下自己未來的15年?
講座文字記錄 高霞
2022年1月9日於馬里蘭州
個性——文學和生活中的自己
文/山人

昨晚聽陳九老師講座,聊到寫小説,其中談到文學的共性和個性問題。
老師指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一定會表現人性中對良知的堅守;而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一定包含人性中巨大的慈悲情懷。
文學的本質就是個性。這趟列車永遠不會被擠滿,永遠有空間。
這些都容易理解,我覺得。
説到個性,陳九説,寫到最終,我們都會面對自己。你眞的敢在作品中表達你自己嗎?
我想:小説和故事都是虛構的,不是嗎?而作者都是躲在書中人物和故事之後,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那麽,讀者可以看到文字後的作者嗎?
文,即是人。
這是最近我從陸文夫的一個故事中感觸到的。
我最初知道陸文夫,是通過上世紀80年代《收獲》的一部中篇小説《美食家》。小説細膩又精巧的文字敍述,和普通平凡又特殊角度的主題給我畱下深刻的印象。
在1950年代初期,陸文夫收集了大量關於瞎子阿炳的第一手資料,打算寫一部有關阿炳的書。但是遭到當時領導的駁斥,文章胎死腹中。
文革後的1980年代,陸文夫“熬”成中國作協和文聯的領導。這時,他該可以寫了吧?據説陸文夫長嘆一聲,因為他知道的阿炳和當時宣傳的阿炳是大不一樣的。顧慮重重之下,文章最終也沒有寫成。
沒文,也是人。
我想,終其一生,陸文夫還是想寫的。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他終究還是沒有表達文學的眞實自己。也許,讀者可以從中窺看到文字後的作者。
在此,我絲毫沒有批評陸文夫的意思。衹是覺得陸文夫的案例,也許可以有助於回答上面的問題。因為,幷不是每個人都敢於眞實地表達自己,文學如此、生活也是如此。他人如此,我亦如此。
陸文夫曾説:我們的文學與政治靠得太近了,始終糾纏不清,便出不了大作家。
這個時代,權力在威脅我們,利益和虛榮在誘惑我們。在這個意義上,要想寫出好作品,沒有堅守和定力,是不行的。
執著——千里之遙,始於足下
文/周武屏

老師一開始就強調寫作不等於文學,文學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開始有點不解,直到最後他提到文學終結追求的目標其實是超越了藝術本身,由於文人的慈悲情懷及批判善惡的執著,對歷史及文化造成巨大及深遠的影響,能夠造成這種衝擊的不只是優秀的作家,更是偉大的作家,這是基於道德層面的終極追求!
然而回到現實,要如何寫好一篇文章,寫文章的原動力始於作者渴望思想的表達,讓讀者看懂你的思想是最重要的目的,因此文筆一定要流暢,條理分明,將雜亂無序的事情變成有序的文字,而且一開始就要讓讀者會用心的讀下去。其次就是要培養敏銳細膩的寫作情感,勇敢地在文章裡面表達出來,所謂靈感、天才都是神話性的虛妄。其實能夠寫出好文章是作者經過多年來看了大量的書籍,而培養出來的文學感覺。再加上思想或回憶的契機,予以修飾,以自己的個性誠懇地寫出來的作品。因此不必擔心效法心目中的文學偶像會失去自我,只要盡量去寫,漸漸習慣能夠勇敢地表達,都會寫出有自己風格的文章。
雖然寫文章是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文章好不好最終的判斷是讀者的綜合性印象。因此不能粗糙,要將其美化,這就要在語言層次下功夫,句子的節奏感很重要,讓讀者看得舒服(陳老師青睞宋詞的節奏感,也表現在「昨晚跟湯姆叔叔告別」那篇文章內),盡量減少虛詞的使用,用詞要簡潔。適度地使用方言,可以加強人物個性的表現。
課前看過陳老師的五篇文章,課後回想,文章中都隱約顯示出陳老師講述的文章層次。我感覺「紐約有個田翠蓮」、「列文的來路問題」、及「尼摩船長」都劇情澎湃」、用詞奔放,也使用了方言。「想念我認識的李琛」、及「昨晚湯姆叔叔跟我告別」卻平易近人,帶著淡淡的懷念及哀傷,這些可能就是情懷的表現吧。
從陳老師綜合式的指導及談話中,我得到的啟發是:寫作是一個漫長的旅程,文學的終極目標是慈悲的情懷。我們不一定要達到「作家」的水準,可是有想將內心的話表達出來的原動力,盡量閱讀來充實自己的文學修養及敏銳度,學習將文章美化,配合記憶庫裡的契機,最後用文字勇敢地將你的思想爆發出來。不一定要發表或介意批評,執著地寫下去,就會有進步,千里之遙,始於足下。
大道至簡
文/季肇瑾

昨晚陳九老師給我們講了文學寫作的三個層次:敘述層次、語言層次、人文情懷。
學習文學寫作的前提是大量閲讀,閲讀經典,獲取其中的精華元素,積纍文學感覺。老師告訴我們,不要相信任何寫作神話,靈感也許會有,但往往不可能支撐到底。
一個作家要有細膩敏感的能力來感受人間情感。訓練用流暢和通順的語言,清晰敘述故事和表達情感,讓別人能看懂。作者要忠實自己,並自我完善。
語言是寫作的一切。要注重語言的節奏感,用宋詞長短句和音韻技巧,來把握句子的節奏和音樂感。好的文字一定要有個性,關鍵是看是否有勇氣來表達自己。
文學的終極目的是追求人文關懷,慈悲情懷,和内心的良知。
老師一堂課,大道至簡。但對我來說,卻不容易修煉。
文學創作個性化 告別湯姆感淚奔
文/陳偉

陳九老師的授課方式很特別:表面上是比較隨性地在聊天,實際上談出了許多寶貴的創作經驗和感悟。他在課上談到的兩點我感受最深:一是文學創作最具个性化,不要相信作家的文學神話,眞誠地跟著感覺去寫就對了;二是文字是文學的表現方式,有高超的技巧。錘煉文字,培養對語言的敏感,創造出一種旣有個人特色又能讓讀者感受到幷認可的表達方式,是一個鍾情文學的人的畢生追求,永無止境。這兩點,前者給人鼓勵,後者給人鞭策。陳九老師把一些人口中有高深玄學味道的文學,拆解為最簡單的認知和最需要堅持的努力付出。
讀懂作家的最好方式是通過作品,我從陳九老師的《昨晚,湯姆叔叔跟我告別》一文,談談我的體會。
故事的背景對我來説有極強的現場感,這就是近兩年來我們親身經歷的事:鄰居湯姆叔叔患上新冠去世了,紐約,疫情來襲,重災群體的老年人,疫情中的百態……
湯姆叔叔經歷過60年代美國那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嬉皮士運動,性解放……而作為時代周刊的攝影記者,他也在時代中畱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他拍攝的肯特大學中那張著名的反戰黑白照片,永久地畱在了歷史上;他參加過伍德斯託克音樂會,以個性和愛為靈魂的搖滾樂從此登上歷史舞臺; 而當他聽到陳九會唱《聖弗蘭西斯科》時,激動得兩眼放光……
湯姆叔叔體現他博學的場景頗為感人,他是在輔導陳九孩子功課時,讓陳九喫了一驚:老頭居然把宋教仁遇刺案中袁世凱的角色,分析得入情入理。循著這條綫下去展現的是這樣一種鄰里關繫:已退休的湯姆叔叔關愛著事業上昇期的陳九夫婦,陪伴著他們的孩子成長;兩個孩子對湯姆叔叔的深厚感情,長大做了醫生的亨利,在老人罹患新冠期間赶回來忙前忙後,做了最多最細致的照顧和安排;陳九的炸春卷,湯姆叔叔的黑鑽石紅酒,這條街的主心骨瑪麗嬸嬸……這種鄰里關繫,在城市化漸深的中國,恐怕也是越來越難見而令人羨慕的。
湯姆叔叔對目前美國社會問題根結的觀察之清醒深刻,我衹能全文引用“……我這輩子啊,經歷了美國從浪漫的人權時代走向金融霸權的整個過程,從裏根總統“放鬆管制”開始,華爾街憑藉美元的壟斷地位,用利率,貨幣供應量,和股市這三駕馬車向全世界收割利益。金融的暴利迫使製造業必須提高獲利預期,否則無法生存,這必然導致製造業流向遠東,以降低勞動力和各類資源的成本。暴利與揮霍成為生活的本質,文明不再是形而上,倒成為形而下的幫兇,我們正用赤裸的欲望焚燒著未來,這種無度甚至突破中世紀的底綫,託爾斯泰的《復活》,霍桑的《紅字》,這些故事今天算什麽,什麽都不算嘛,關鍵是沒人在意這些了,暴利與分化讓人們失去思考的衝動,反而爭先恐後投入角逐。”
從川普總統上臺前後,美國社會經歷了內部的急劇分裂,在美中衝突的背景下,美國華裔經受的是雙重衝擊,多少人在這些變動中不知所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即便能冷靜思考的,又有多少人能像湯姆叔叔一樣作出一針見血的判斷?轉念一想又覺得沮喪:有這些智者的清醒認識又怎樣?美國社會還不是一步步不可避免地滑落到今天的撕裂局面?
扣題的“告別”,我一幕幕還原陳九文字描述的畫面:社交距離和措施齊全的防護設備,影響不了我們的交流。湯姆叔叔手指挂鍾,在自己脖子上輕輕劃過,“my time is up”。陳九拼命搖頭,握拳的手上下揮動,鼓勵他一定要堅持。湯姆叔叔緩緩擺手,示意陳九快點離開。他做了個美式軍禮的動作,做得很勉強,手在空中顫抖著。恰巧挂鍾開始報時,發出當當的響聲。回頭,衹見湯姆叔叔正在微笑,帶著旋律。
湯姆叔叔走了,他是這場新冠災難帶走的幾十萬人中的一位。我感受到的當然不是一个冰冷的數字,而是一位血肉豐滿的長者,在最愛他的朋友們的注視下,尊嚴地離開。讀到這裏,我已淚目。
陳九老師的文章展現的是精彩的故事,出色的語言和濃烈的情感。當然,這一切的背後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眞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