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堂課課後感
賈明文
我最初認識的顧艶老師,是在参與【文繫中華】工作编輯部看到刊登在 11/21/2020 年的【文繫中華】第 117 期小說《狮峰嶺》,和後來的評論雜文135 期《採菊東籬下》、小說《端午粽》、小小說《妒嫉》、第 226 期,256 期,258 期,264 期中篇小說連載《纪念》、旅遊文學《初到雲南》到第282期,報導文學《寓言與预言 讀卡缪(鼠疫)》……
在短短的兩年間,我看到了顧艶老師的這麽多不同體材的作品,内容和寫作的技巧與手法都太棒了。着實的佩服,還以為是有很多閱歷年長的作者。這次有幸再一次上工坊課,终於看到了顧艶老師的盧山真面目,透過肇瑾的介绍,老師居然如此年輕就已經有如此多的成就。是我學習的目標和努力的榜様!
三個小時的工坊講座内容,更是譲我獲取無限的學習空間。如此多的领悟。唯一的感受是,理論和作家的例子,多過於實踐,介绍歷史的演變好像多過介绍寫作的手法,至少對於我這個還在琢磨,還在努力學習的學員來講,我希望得到實際上的方法與技巧。
我想我要多多先去看看這些例子作家的作品。
感謝顧老師的教學。
11/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