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瑪雅文化

初探瑪雅文化

文/季肇瑾

去年十二月初,我和一羣朋友乘郵輪去加勒比海旅遊。此行目的之一是訪問位於海岸邊的墨西哥波多黎各哥斯塔瑪雅島(Costa Maya),探尋瑪雅文明遺跡。Costa Maya依照西班牙文的翻譯是“瑪雅海岸”,位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上,與貝里斯接壤,其北方曾是古瑪雅帝國最大的城市。

Costa Maya 祭壇

在海上航行了三天,第四天我們登上了哥斯塔瑪雅島。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等待我們的到訪,空氣中帶有濕熱的感覺,四周非常安靜。我們跟隨著導遊的腳步,走進縱深的叢林。兩旁不知名的古樹形狀怪異,枝幹虬曲蒼勁,盤根錯節。有一些灰白色的樹,好像早已枯死,但卻在這片叢林中昂首雲天,垂枝着地 。有一些高大的土堆,底部隱約顯示了被雜樹掩蓋的石頭地基。導遊告訴我們這是沒有挖掘出來的祭壇,大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像這樣仍然被掩埋在土堆中的祭壇,在這個半島上還有好幾座。

廢棄的屋基與花園

我們繼續向前走,在一座雄偉的,類似埃及金字塔形的祭塔面前停住了脚步。這座祭塔聳立在一片被平整的叢林土地中央,不算太高,但塔尖是平的,據説是祭壇,祭塔中間凹進去的地方是神廟。每逢獻奠時,大概有部落首領或巫師在此禱告上蒼吧,保佑瑪雅人的生活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不像埃及金字塔中間是空心的祭殿,哥斯塔瑪雅的祭壇是實心的。它由巨大的石塊堆積壘成,每塊石頭形狀大小不同,在巨大的四方形塔基上,逐層向上堆積。主階梯的石塊很高,要攀登它還真需要好體力。攀登的人要大膽仔細,因爲一不小心就會扭傷腳或跌斷腿。

不知名的古樹

我小心翼翼地爬到祭塔的近高層,仰頭望著塔頂,兩柱之間壘有凹凸形石塊。據説每年的冬至與夏至兩天,背面凹形石塊中央會鑲嵌著火紅的太陽,因此人們把這座祭塔稱爲太陽祭壇。玛雅人崇拜太陽,視太陽为神。因爲幾千年前,人們只能看到太陽為生命提供光明和溫暖,哺育萬物生長。瑪雅人根據太陽運轉的天文知識建築了如此精妙的祭塔,令人感到震撼。況且,每塊石頭都很重,有的重量可達幾噸,在缺乏交通運輸工具的古代,人們是怎樣把它運送到塔頂的?是否有外星人在幾千年前就光顧過我們地球?這幾乎是所有探尋古代文明起源中不能迴避的問題,至今未解。

古城街道角落遺址

瑪雅文明的消逝至今是一個迷。

瑪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古文明之一。據説它誕生在公元前2000年,但後來突然消失,曾經繁華的城市被熱帶叢林吞沒。瑪雅文化是中美洲印第安瑪雅人在與亞洲、非洲、歐洲古代文明隔絕的條件下獨立形成的,並且是唯一的一個發源於中美洲熱帶雨林的文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發現了瑪雅金字塔,使淹沒了數千年的文明重見天日。

遺留在哥斯塔瑪雅島上金字塔形的神廟、神社和祭壇證明這曾是文明的中心,荒廢的田園和房屋遺跡也證明瞭這裡曾經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城市。根據史料記載,在公元300到900年的期間,瑪雅文明達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不但建起數百座城邦,人口更高達1100萬人之眾。

瑪雅文明雖然一直處於新石器和銅石并用時代,但是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以及文字記錄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在使用原始生產工具的情況下,他們對堅固的石料進行雕刻加工,並通過長期觀測天象,掌握了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和農業生產過程的季節性。瑪雅人認爲一年有365.242天,這和現代曆法幾乎一致。在哥斯塔瑪雅島的金字塔太陽祭壇遺跡上,我們可以得到佐證。

據説公元三世紀,瑪雅人已發明並通用一種象形文字,被刻在石碑上,或書寫在野無花果樹皮上,製成“瑪雅刻本”來記述宗教、曆法、戰爭等等。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征服瑪雅人後,殖民者全面銷毀瑪雅文刻本,殺害祭司和識字的人,以至於現在世界上僅留下四本無法識別的瑪雅文刻本。

瑪雅文明的突然消逝是個迷。有人說,瑪雅人或許遇到了一場瘟疫,導致瑪雅社會徹底崩潰;有人說,瑪雅人遇到了史無前例的旱災,人口密集度過高、耕地過度使用,無法養活衆多農業人口,只能歸於荒野;還有人說,瑪雅文明是被部落之間的戰爭摧毀的。關於馬雅文明的沒落原因眾說紛紜,不過最新的研究是由美國《科學報告》雜誌所發表的文章:研究人員在人口密集的提卡爾(瑪雅最大的都市)地區考察途中,在四個中央水庫內找到大量的汞和具有毒性的水藻,這很有可能就是水源曾遭受到污染的間接證據。飲用水污染,進一步加劇馬雅文明滅亡的過程。

哥斯塔瑪雅只是瑪雅文明在中美洲周邊海島上的一個代表,還不足以顯示瑪雅文化的全部。其臨近的科蘇梅爾(Cozumei)島上有奇琴伊察瑪雅遺址,可惜這次無緣察看。等今後有機會,我還會去探訪其他瑪雅文明的遺跡,如瑪雅文化分佈在墨西哥東南部,薩爾瓦多西部,危地馬拉、伯利茲和洪都拉斯等地。

為了表示初探瑪雅文化的喜悅,我寫了兩首絕句:

(一)

茫茫碧海一郵輪,千里羣行探索人。
瑪雅文明何處去?青苔石塔剩遺塵。

(二)

祭塔無聲託碧空,叢林深處霧雲籠。
城邦廢棄石基毀,史記無名文化終。


草於2023年元旦

改於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