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後感

課後感

如何走近詩詞

華府作協7/16工坊課 老師:雷俊毅

周武屏

有興趣寫作的朋友都知道基本上寫作有三個領域:散文、小說和詩歌。雖然這三個領域都各有千秋,都可以出類拔萃。不過我一向的觀感是:散文是如實道來,小說是虛擬誇張,詩歌是虛無縹緲。用詩經的文體來比喻:散文是賦,小說是比,詩歌是興。聽完雷老師的工坊課後,這個觀念更得到印証。愛寫詩及會寫詩的文友都需要具備靈敏而開放的想像力,能睹物思情。渴望及追求美感,及具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及思維。不過這個高高在上而朦朧的詩殿堂,經過雷老師的講解,又覺得比較親近和清晰了。

雷俊毅畢業於鄭州大學河南醫學院,來美後在Emory University 取得博士學位,並在MIT和NIH做過博士後。此後考取醫生資格,在NIH做病理住院醫生,後轉入哈佛醫學院的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接受病理專科訓練,從事臨床醫學至今。五年前移居大華府,現為《華府詩友社》社長,並擔任《文繫中華》編輯部的輪值主編。此外,他也是華府作協的永久會員。雖然行醫為生,但愛好詩詞和文學。主編過兩本詩集,近年來創作了相當數量的格律詞和自由詩,其作品曾被《創世紀》詩雜誌和《海外華人詩歌精選》收錄,並刊登於多個微信公眾號。

雷老師鼓勵我們走近詩詞,因為詩詞可以培養想像力、創造思維、提高我們的審美能力。生活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及享受的境界,詩詞便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滿足我們精神及心靈的感受。中文之美,也可以經由詩詞發揮得淋漓盡致。簡單的七情六慾,經過詩詞的美化,往往就能幻化成流傳千古的詩詞名句,讓你感到蕩氣迴腸。

詩詞的概念,起源於上古,鼎盛於唐宋,中興於清朝。雖然詩詞有分年代及格式的不同,但共同點是有很強的韻律和音樂感。是一種以有節奏、形象生動的語言,高度凝練和集中地反映生活或抒發強烈感情的文學體裁。 唐朝之前為古體詩或古風。唐朝之後為近體詩,尤其是格律詩。五四運動後又發展出自由詩或新詩。

雷老師詳細介紹了各種詩詞的分類、形式、及特點。尤其是詩和詞的區別和格律。通過他的講解,大家明白了常見的詩有五言或七言的絕句和律詩,而詞則需按照詞牌來填寫。他舉例說明了詩和詞的四大要素:句、聲、韻、對等,是大家對詩詞的基本結構、平仄、和韻腳有了基本的認識。

他建議我們如何欣賞詩詞:要多讀多聽,了解詩詞的背景及典故。創作方面:了解平仄、格律等規範,以意為上。仍然保持起承轉合等結構,忌堆砌,善跳躍。留意創造素材及靈感,進而建立自己的風格。

有趣地,他嘗試用題目給ChatGPT寫詩,電腦的確是成功地跳出了很多美麗的堆砌詞句。可是與人寫的詩相比,就缺乏了靈性及隱喻。

我最後對走近詩詞的感想是:詩詞創作五花八門。好的詩詞大都含義深遠,自由詩尤其具有明顯的跳躍思維及深層的隱喻,沒有感情的契合很難意會和共鳴,因此詩詞算是文學領域的高階層創作。若想成為比較成功的詩人,雖然未必需要具有拈花一笑般的心領神會,也需要有相當的文學底蘊及慧根。對我而言算是高山仰止,但今日經由老師的講解,得以一窺詩詞殿堂,算是收穫甚豐。

最後1小時老師將學員們的習作與大家分享及改善,學員們也積極參與討論和推敲。興致盎然,欲罷不能。 不過雷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有興趣者可以參加研討班繼續學習:
華府詩友社定於8月8日(8-10pm) 格律詩研討班開課招生。有興趣者請電郵 dcpoetrysociet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