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新聞寫作及採訪實務

記于茂芬老師在華府作協工坊的講課

二零二四年一月二十八日,華府作協寫作工坊邀請資深記者于茂芬老師在華府僑教中心“漫談新聞寫作及採訪實務”。首先,于老師與學員們就自己過去二十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驗作了分享,然後她介紹了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與技巧。此外,她還談了記者採訪工作中遇到的挑戰與反思。             

于茂芬老師畢業於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後獲喬治梅森大學電訊學院(新聞、媒體)製作原理碩士,期間先後在北維Fairfax Cable、Discovery Channel(國際部)與CNN 實習。畢業後她在華府華語電視臺(俗稱56台)擔任企劃撰稿,隨後至華府郵報擔任記者。2001年她進入世界日報任華府地方新聞記者,直到2014年辭去工作,退出新聞界。

“新聞是什麽?”于老師的第一句問話激起了學員們的興趣和思想活躍。新聞是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東西,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準確回答這個問題。于老師告訴我們,新聞就是通過報紙、電臺、電視等媒體所傳播的信息,新聞最重要的是時效性和客觀性,以及其發揮的影響力。新聞分爲不同的類別,有國際新聞、財經時事、地方新聞等等。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事件引起的衝突性是新聞報導的重要因素,如以巴衝突引起的世界動蕩不安,航運停止引起的貿易糾紛,美聯儲的利息調整與物價波動的關係,通貨膨脹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等等。

地方新聞有區域性,媒體有自己的讀者。于茂芬老師曾經專門報導馬里蘭州的地方新聞。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她每天都要“跑”新聞,去州政府瞭解各種法律,參加新聞發表會,參加社區華人活動,採訪馬州有名的專業人士。她認爲,一個好記者必須有廣泛的人脈。她經常參加社團聚會,廣交朋友,促進華人社區和諧。當然,在人群中聽到的東西,必須查證其新聞的真實性。記者的判斷很重要,特別是選擇訪問對象的那一部分很重要。于老師認爲要慿記者的良知和職業操守來客觀和公正地報導新聞。

于老師與我們分享了新聞寫作的秘密武器是五個“W”和一個“H”,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 and How。如果我們能掌握這些基本要素,一篇好的報導已具雛形。當然,爲了做一個合格記者,必須每天看主流媒體的新聞,專注華人社會的報導。為了一次採訪,要事先準備好問題,但不要預設立場。採訪時不要單刀直入,要注意技巧和方法。以華人的角度切入寫社區新聞,具有親切感。當年度的高中 “西門子科學獎”發佈時,于老師就會想辦法去瞭解馬州獲獎的華人高中生,並予以報道鼓勵。

于老師向學員們介紹了一個“倒金字塔”的寫作結構,即在第一段把最重要的信息濃縮在120-150字以内介紹這篇新聞的價值和重要性。然後再鋪開細節陳述,要注意口語與文字語言的區別,不用形容詞,語言精煉。寫人物時,應把職稱寫在前面。寫完初稿後,自己默讀一下,體會是否順暢,再作調整。一般新聞報導的字數在1000字以内,用字精准是新聞報導的基本要求。

短短的兩個半小時講課,于老師給學員們留下深刻影響,讓大家學到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有些學員表示今後有機會就會練習新聞寫作。


(作協工坊季肇瑾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