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師

回憶起來,這已經是六十多年前的往事。那年我十五歲,初中三年級,當時家住台中市西區模範街,對面是施校長家,他家有一位和我同齡的小女兒,名叫曉惠,放學後我們常玩在一起。她是基督徒,每個禮拜天都要去教會做禮拜。

有一天我問她:「做禮拜好不好玩?」「做禮拜不是去玩的。」她回。她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好奇。「不是去玩,哪你為什麼去做禮拜?」「人都要休息,去教會做禮拜是讓身體和精神休息。」這引起了我的興趣。

「你都去哪個教會?」「衛理公會禮拜堂,向上路邊,要不要和我一起去呀?」「好啊!我和你一起去。」那個禮拜天,我帶著好奇心第一次進教會,經歷了做禮拜的整個過程。

那天我和曉惠一起進教會,大堂正面是講壇,後面是穿著紅色長袍、兩手上揚的彩繪耶穌像。光線從屋頂灑下,照在擺滿鮮花的講壇上,兩旁是第凡內玻璃窗,透進五彩繽紛的顏色。大堂簡單莊嚴,感覺安詳溫馨。

我們剛坐下,台上唱詩班就開始唱起聖歌「時光」,座位前面的禮拜程序單有歌詞。唱詩班唱完聖歌,開始讀聖經,接著是牧師講道,然後是「奉獻」時間。一個藍色綢布袋,袋口有個環形把手,一個接一個人傳過來。我第一次經歷這狀況,不知是怎麼回事?問了曉惠。

「奉獻!」她低聲在我耳邊說。「什麼是奉獻?」第一次聽到這名詞,我不解追問。「奉獻是用錢感謝上帝的恩典。」她解釋。「可是,我沒帶錢。」我說。眼看奉獻袋在音樂聲中向我靠近,不知該怎麼辦,我開始緊張。

忽然,曉惠握著我的手,在我手心裡放了一個硬幣。「拿著,等一下奉獻。」她輕聲地說。我握著還有她手掌餘溫的硬幣,心平靜了,布袋傳到我,硬幣放進去,往下傳過去。後來才知道,我不是基督徒,是慕道友,可不用奉獻。但我很樂意奉獻,因為和曉惠一起做禮拜的快樂,遠超過那枚硬幣的價值。

禮拜結束後,牧師說:「今天第一次來做禮拜的,請站起來。」曉惠推了推我,我覺得不好意思,坐著沒動。她又推了我一下,我才遲疑地站起。「大家一起唱『歡迎歌』,歡迎我們的新朋友。」牧師大聲說。

「歡迎,歡迎,歡迎,歡迎,歡迎我們的新朋友……。」後來知道歡迎歌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快樂頌」改編的,簡單的歌詞,活潑的旋律,雙疊韻像上樓梯,一階一階跳上去,又轉個彎,輕緩地滑下來。霎時,大堂裡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響起輕快的歡迎歌。

歌聲中,教友輪流過來和我握手。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孩子,第一次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教會的溫暖,我訝異,也受寵若驚。「以後常來做禮拜,上帝會保佑你。」離開前,牧師握著我的手說。那次做禮拜後,我常盼望著禮拜天去教會,我喜歡那裡優美的聖歌、被尊重的感覺,和充滿了祥和的氣氛。還有,在那裡我能和曉惠相聚。


【世界日報】 上下古今版 1/29/2024


Total Page Visits: 361
第一次做禮拜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