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瑛
愛爾麗花園清幽可人
四月上旬,我們去北卡羅萊納州探望女兒一家,越往南走,越能看到路旁人家庭園中杜鵑花團簇如霞,比馬州花期早了一個月。女兒說,當地正在舉行杜鵑花節,於是我們抽了一天空前往威明頓市(Wilmington)的愛爾麗花園(Airlie Gardens)賞花。
入園後我們發現來晚了。或許因為連下了三天寒雨,一 叢叢杜鵑灌木皆顯得綠肥紅瘦,滿地落英。從秋末開到春日的山茶花原本亦是園中勝景,可也都花殘蕾盡。木蘭花與紫藤尚未怒放,蝴蝶房還未有蝶群入住,只有鬱金香艷滿花圃。然而愛爾麗花園卻沒有讓我們失望,一圈走下來,清雅的景致不斷撲睫入目,流連其中不由滿心歡悅。
第一個驚喜是見到一帶蔚藍若隱若現於步道右側的林木間,原來是布雷德利河(Bradley Creek)。踩著棧道走入河心,但見寬約百米的河面上水草款擺,青翠盈盈,宛若一道道河渚,讓人想起《詩經・關雎》形容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這些如同參差荇菜的大米草(cordgrass)餵養了低層水生物,魚蟹則以低層水生物果腹,魚蟹又成為魚鷹等鳥類的食物,形成自然生態鏈。布雷德利河與愛爾麗花園中心的一個碧湖,都是鳥兒保育區,棲息著一百六十種鳥類。我們看到湖畔一株大樹上,盛開著一朵朵皎白的碩大花朵,仔細一瞧才辨認出是一群水鳥。
環園步道離開布雷德利河後,地圖標示下一個景點是高壽大約五百歲的愛爾麗橡王。我們看到一棵體積龐偉,枝葉開散如大帳篷的橡樹,立刻拿起相機劈里啪啦拍了許多照片,這才發現樹的背後有大片草坪,草坪的中央和兩側還有好幾株宏偉的橡樹,研究了半天,終於確定中央的那株才是樹王。根據2007年的測量,它高達三十九米,主幹圓周超過六點四米,樹冠伸展至三十二米。這種橡樹由於終年葉綠,名為長青橡樹(live oak或evergreen oak)。愛爾麗花園的樹王,也睥睨北卡羅萊納州所有的長青橡樹。
長青橡樹儀表非凡,並非一幹直立擎天,而是眾多支幹橫向生長,粗細與主幹相近。園中有株長青橡樹的支幹恣意橫生,恰似一條條遊龍上下左右飛繞於主幹四圍。年紀越大的長青橡樹,支幹越多也越粗,遒勁矯健,雖靜止卻富動態之美。
每一株橡樹都飄盪著一簇簇的灰綠色長鬚,名為「西班牙苔癬」(Spanish moss),其實與西班牙無關,也非苔癬。它屬於鳳梨科鐵蘭屬,中文名稱是松蘿菠蘿,可實在不像鳳梨。倒是原住民叫它「樹的頭髮」以及法國殖民者呼為「爺爺的鬍鬚」都頗為傳神。
松蘿又名女蘿,附生於大樹上,正如李白詩<古意>描述﹕「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輕條不自引,為逐春風斜。百丈托遠松,纏綿成一家…」它非常識相,沒有把根插入樹裡寄生,而是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得以成長,難怪在潮濕偏暖的美國南方沼澤地,松蘿菠蘿攀附喬木非常普見。愛爾麗花園也因為無處不在的數百棵老橡樹上,飄垂著絲縷如幻的松蘿菠蘿,而使園內散發著神秘清幽的氣氛。
愛爾麗花園其實更像歐洲鄉間的莊園,老樹遍布,濃蔭匝地,碧草若氈。偶而見到幾座古典雕像、一棚花架…遊人稀落的一隅,一座噴泉更教人驚喜,靜寂中但聞水聲琤琮,與南朝詩人王籍所說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園中一角,我們看到一塊牌子標示,那裡曾是第一任主人的豪宅所在。
1886年,富商潘伯洛克・瓊斯(Pembroke Jones)夫婦買下六十七英畝土地,以蘇格蘭的故居命名為愛爾麗。他們修築了一座有三十八個房間和奢豪宴會舞廳的華廈,過著歐洲貴族式的生活,白日打獵打網球,晚上賓客滿座,觥籌交錯。1901年,瓊斯夫人聘請德國庭院設計師Rudolf Topel規劃花園,因此愛爾麗處處是濃郁的歐洲風情。二十年後,花園中有超過五十萬株的杜鵑和五千株山茶花。
瓊斯夫婦去世後,1948年愛爾麗轉為Corbett家族擁有。1956年颶風重損愛爾麗,Corbett家族決定拆掉瓊斯的豪宅,另建一座較小的房子居住。由於威明頓颶風不斷,Corbett家族深為維修困擾,於是和當地的新漢歐佛郡(New Hanover County)洽談出售事宜。1999年郡政府以一千餘萬購得,開放給公眾參觀。
望著牌子上的標示,不由得浮想聯翩,倘若那座氣派高華的宅第重起於如今的草坪和紅磚地上,燈火輝煌,冠蓋雲集,將是何等震撼的景象?富貴,果真如雲煙,不會長續久留。
歷史區老宅滄桑
離開愛爾麗花園後,我們開了二十分鐘車子,來到威明頓的歷史區(Historic District)。
歷史區綜橫數條街,但以市場街和第三街的附近老建築最多。十八世紀的建築有1745年落成的Smith—Anderson House和1771年竣工的Burgwin-Wright House and Gardens。後者是彼時政商名流博格文(John Burgwin)興建的一棟三層樓的白色優雅樓房,裡面陳設著骨董文物,旁邊的多層次花園小巧而秀麗,很難想到它建於監獄的舊址上,底層曾是牢房。整棟樓宇現在是免費開放的美術館。
歷史區最多的是十九世紀的建築。一棟兩層樓的雍容貴氣白色大廈,是建於1858年的市政廳,以前也曾是劇院。從羅馬天主教、聖公會、浸信會到猶太教,各教派的禮拜堂都顯得莊嚴肅穆。穿過市場街沿著第三街朝北漫步,脫離商業區進入住宅區,道路兩側古樹參天,民宅皆古色古香。許多住家前豎立著高鐵牌,解說它們曾經為誰擁有,主人又具何等身分。
一棟紅頂灰牆的老宅看起來頗像電影裡的鬼屋,看解說牌才知女主人Rose Greenhow在內戰期間為南方做間諜,企圖越過北軍的封鎖線前往南軍的費雪堡時溺死海裡。或許月黑風高之夜,她的魂魄會歸返舊宅,穿堂過室撫桌摸椅,發出一聲幽嘆。
曾是北卡第一大城
先後參觀過愛爾麗花園和歷史區,原本對威明頓一無所知的我不禁想去瞭解其歷史斑駁。目前人口只有十一萬,排名北卡第八,然而在二十世紀以前,它曾經是北卡最大最繁榮的都會。
位於北卡東南海岸的威明頓擁有大西洋海港,從十六世紀早期起,就有歐洲人陸續登陸。十八世紀歐洲人紛來移民,於三十年代建埠,後以英國威明頓伯爵命名。往返於歐洲和新大陸之間的貨運,使威明頓持續蓬勃發展,躍居北卡第一大城,因此會有瓊斯、博格文這些建宅修園的社會名流。
殖民者一方面驅趕原住民,一方面自非洲輸入黑奴解決勞動力問題,黑奴遂佔威明頓人口多數。南北戰爭後,獲得自由的黑人擁有自己的產業和投票權,於是在黑白共治的政府中出任重要職位,引起白人至上主義者不滿, 1898年發動政變,推翻合法選出的政府,殺戮非裔市民,破壞其產業和住房,史稱「1898年威明頓大屠殺」,是美國歷史上唯一成功的政變。大量非裔離開威明頓,北卡第一大城的地位遂拱手讓給夏洛特。之後北卡又制定剝奪黑人投票的法律,直到1965年民權運動興起後才恢復。
歷史區的邊緣是恐懼岬河濱步道(Cape Fear Riverwalk),長達2.82 公里。1585年,英國人Richard Grenville的船隻在一處海岬遇到風險,船員恐懼即將遭難,因此稱其為恐懼岬,該河入海口靠近恐懼岬而得名。
我們面前的恐懼岬河濱步道卻讓人感到平靜舒暢,一邊是乾淨的樓房和露天茶座,一邊是平闊開朗,流水悠悠的河面。對岸連綿的綠地中,停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服役的北卡羅萊納號軍艦。2020年九月二日,當時的總統川普宣布威明頓是美國第一座二戰歷史城,北卡羅萊納號猶如二戰紀念碑。
歷經繁華,如今的威明頓不再是貨運熙攘的北卡第一大城,少了都會的擁擠緊迫,反而顯得清新恬淡。踏過它的歷史足跡,再去離市區僅半小時的四個海灘享受藍洋黃沙,每一位遠客都能在威明頓度過一段悠閒、充實而美麗的時光。
【世界日報】周刋 7/2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