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東

悼美南華文作協前會長姚嘉為

2024年11月的頭尾兩端,先後有兩位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的前會長,簡宛和姚嘉為,相繼去世;二人蘭質慧心、外光華而內充實,不但長於創作、寫文章,同時對於海外華文文學的推動不遺餘力。

若進一步歸納二人的相似處,她倆容貌端麗,性情溫婉,處事練達圓融,好似紅樓夢裡大觀園走出來的薛宝釵,還湊巧的是: 她們的另一半皆為教授級的理工男,石家興和傅衣健,除了本身專業之外,能歌擅繪,富才藝,他倆也驗証了:一位成功女性的背後常有一位默默支持的男人。

我因經歷人生大變動加上疫情阻隔,兩年前自休士頓東遷DC依親,之後疲于適應新環境,已有六年未曾返台,緣於台灣秋季氣候宜人,且在十一月裡機票不緊張的情況下決定返鄉之行,一方面和老友嘉川共渡彼此的八十歲生日,同時也向生長之地作一回告別旅行。

誰料出發前獲知簡宛姐臥病往生,又在月底驚聞姚嘉為于睡夢中驟逝 ,十二月一日我和文友出席台北筆會在紀州庵舉辦的朗讀會,司儀一上台立即宣佈為海外知名作家姚嘉為哀默一分鐘,會後遇見文訊總編封德屏女士,囑我作一篇「嘉為在休士頓擔任美南作協會長及舉辦藝文活動的文章」,其實休士頓華人社區和美南作協的文友群中,不乏健筆,無需由我來寫。但歲月催人老,有的返台落葉歸根,有的做了台美之間的候鳥,有的遷移美國其他各地,逐子女而居,許多知交零落。幾經探詢由誰執筆的電郵無答案,雖然載回一身的旅途勞頓,最後由我這廖化做先鋒,寫下追悼嘉為的心聲。

德屏總編所給的題目必須從美南華文作家協會說起;它屬於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總會在美國南部地區的一個分會,1991年五月四日,北美作家協會在紐約成立之時,「美南新聞」老闆李蔚華受世界華文作協祕書長符兆祥之邀,籌組美南分會,當時他經營的報紙還替美南作協在91年七月六日出版一頁創會專刊,記載盛況。更由於休士頓是位於陽光帶的新興都市,德州蘊藏石油,成為美國能源業的首都,擁有號稱全美第一大的醫學中心,及郊區的太空中心…..在在都是吸引華人留學生前往尋求就業機會的磁場,而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郭位和前台灣國家公共衛生院院長伍焜玉都是先在美南地區功成名就,而後更上層樓…..九零年代華人在休士頓的經濟實力逐漸崛起,這也是美南華文作協成立後籌集活動經費比較不艱難、人氣不墮、新血不缺的時代背景。

其次,八零年代以來海峽兩岸政治情勢改變,以海外華人留學生構成的社群大量增加了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沖擊之下,海外華人對於兩岸的新興文學作品譬如流行文化中的小說、電影、電視連續劇等格外感到親切而有趣,中華民國台灣方面來的留學生(包括一些香港留美學生)落地美國較早,根基較厚,他們帶頭組織、開展一些藝文活動,大陸方面有興趣參加的多以個人為單位前來,有時會打電話詢問:是在僑教中心舉行嗎?對於帶有官方色彩的地點,他們有所顧慮,至少這是我個人當時在休士頓華人社區的一點觀察和体驗,當然會員中也有西安來的作家陳瑞林為美南作協講解大陸文學的新面貌。

姚嘉為畢業于台大外文系,留美取得明尼蘇達州大眾傳播碩士學位,1981年來到休士頓改行學電腦,供職石油公司,在她成為城中區上班族的同時,開始撰寫「知名華人訪談系列」,後來以散文小說的形式發表了「上班族故事系列」根據她的先生傅教授說,此一時期她寫了最接地氣的文章,九十年代嘉為的父母相繼去世,寫下不少紀念文字,多次獲獎,她的人生伴侶透露:這是她文思泉湧,題材多元的時期。早在我和嘉為相遇之前,就拜讀過她的珠璣文章。走筆至此,以下將列舉她在會長任上竭盡心力所推動的三大項成績:

1995年,姚嘉為被推選為美南作協第三任會長,次年她接辦第二屆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學術研討會,邀請白先勇、羅蘭、鄭培凱、張誦聖、錢南秀、陳燁等知名講員,該會議的重點論題是「文學、電影與人生」,一個看似平常的題目,由於二十世紀以來,電影綜合了文學、繪畫、音樂等藝術,它具有獨特的魔力和普及性,幾乎已對文學和書籍造成宣賓奪主之勢,因此成為愛好文藝者一個関心的話題。會議的首日上午由鄭培凱教授講述「中國近代文化與電影藝術的發展」,他對世界和中國的電影史作了一次清晰的分析,接著下午放映「最後的貴族」,該片由白先勇的著名小說「謫仙記」改編,放映之後由原著者和觀眾交流。會中並有羅蘭女士講述她1949年因偶然際遇,離家隻身來台而發展廣播事業的故事,曲折感人。這次研討會不僅內容豐富,而且迎迓北美各地飛來的文友和講員共四十餘人,不是一件簡單的工程,備受與會者的讚揚,再者也該感謝世界華文作協台北總會由祕書長符兆祥帶來的祝福與支援。

寫作協會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舉辦文學講座,讓愛好文學者跟上華文文學的脈絡和趋向,由於嘉為的作家知名度和人脈関係,美南國建會在年度會議的活動方面邀請她擔任藝文組的召集人,因為辦講座的條件除了請講員,其餘是經費、場地和聽眾,若如果有了穩固的合辦人,就較易推動。在此一機制下,美南作協邀請到亞弦、黃碧瑞、周質平、於梨華、趙淑俠、廖輝英、嚴歌苓、張系國等多位名家和學者。在此必須瞭解的是美南作協乃業餘組織,自始便主張「以文會友」,以言而有物的講座吸引聽眾,在前會長謝霖的統計下,截至廿週年所邀請的外來演講貴賓直衝三位數:除了上述所列舉的,還包括: 齊邦媛、黃春明、余光中、余秋雨、哈金、余華、鹿橋、張曉風、張純如、李澤厚、北島、洛夫、王蒙、杜維明…..其間有搭別人便車的少數例子,即經別的社團邀請,作協加辦茶會或餐會,同時休士頓的萊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的學者訪客也提供了若干合辦講座的資源,總言之,那繁花似錦的景象都是在歷任會長領導之下,會員奮力合作的結果。

記憶中姚嘉為還做了一件有益美南作協會務的措施;即在她任期創辦雙年刊「南軒集」,內容包括活動一覽表、會員新書消息、會員作品、活動報導、特選及會員得獎作品等….當初是提供會員發表作品的園地,鼓勵大家多提筆,如今留下一步一腳印的藝文活動記錄,也算是珍貴的休士頓華人社區活動之一瞥。2011年我回鍋第二度擔任會長,發現「南軒集」的可貴處,於是在廿週年特刊內,由資深會員馬德五及我合編、重整歷年大事紀,行至2019年因會員年高星散,隨之疫情肆虐,「南軒集」於是停格。

2008年,嘉為從職場退休隨先生調職而移居馬來西亞,展開她第三種身份認同的書寫,十年後她擔任海外華文女作家會長,又轟轟烈烈舉地辦了另一回合的文學論壇,那是後話。

嘉為和我先後擔任美南華文寫作協會和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的兩個會長職,我每每自嘆不如,今下受邀勉力完成此文,祝願嘉為一路好走 !



(石麗東寫于美東2024年12月15日,本文作者還要感謝美南作協元老謝淑娟和陳紫薇協助查証資料,得以書成。)


Total Page Visits: 128
回首繁花似錦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