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作協講座 2022年12月17日 

演講摘要:李敏珠

胡適的一生反映了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今年是胡適先生去世六十周年,12月17日是他的一百三十一周年誕辰。華府作協舉辦了一場雲端講座來紀念胡適先生對中國新文化運動做出的貢獻。

講季肇瑾女士有豐富的哲學背景, 經過多年來對胡適一生事跡的興趣, 這次梳理出相當完整的資訊演講,以對這位看似遙遠, 但對這一代非常重要的人物多一些深入了解。 這次講座主要是介紹胡適的生平與思想,從胡適提倡白話文的起源和發展,引領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重點,加上許多家喻戶曉的經典語錄,及經由多位影響人物的故事 ,來介紹一些胡適在東西文化論戰中的觀點和立場,以及書生政治家的行爲,供大家參考,回憶,和一些啓示。 

季女士生於上海。曾去安徽農村插隊八年,後入復旦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就職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赴美就讀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院獲哲學碩士學位。季女士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級國際關係學院工作了三十年,任中國研究資深學術協調員,著有英文專著《近代上海銀行史》,中文《靜廬詩詞集》和《曲園詩詞集》。現為華府作協副會長, 華府詩友社會員。

胡適生平(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

胡適生於江蘇川沙縣,原名嗣穈,後取《天演論》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改名胡適,字適之。1910年,留學美國入康乃爾大學,後入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師從實用主義哲學大師約翰·杜威。1917年,受聘爲北京大學哲學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1938—1942年,出任駐美大使。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1951年,前往美國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長和管理員 。1952年,任聯合國世界人類科學文化史編輯委員會委員;同年應邀返臺講學。1957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臺北因心臟病去逝。

白話文運動

1904年後,清末科舉制度被取消了。中國文人向何處去?晚清的維新運動,是提倡革新,改良社會。不少人士認爲文言文不利於普及教育和開拓民智,不利於學習西方先進知識,因此要興辦學校,推行白話文和國語運動。晚清以來,有外國傳教士制訂和推行各種拼音來拼寫漢語方言,使各地教會中的文盲能夠在短時期內,就學會閱讀羅馬文字的《聖經》。因此不少人提出了“言文一致”和“國語統一”的口號,其基本方向是向統一的書面語言和國語發音標準努力。

1909年,大清資政會議員江謙提出漢語正名爲“國語”。江謙因精於文字音韻學,創設音標和注音字母拼音系統。中華民國成立後,繼續推行國語運動。

胡適在1915年於康奈爾大學,在《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於教授》一文中寫到,古文是半死的文字,白話是活的文字語言。胡適作的詩《送梅覲莊往哈佛大學》說: “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學久枯綏,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來不可止,文學革命其時矣!吾輩勢不容坐視。” 他第一次提出“文學革命”這個概念。

1917年夏,胡適任北京大學文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發表《文學改良芻議》,大力提倡白話文,他認爲,白話文學將爲中國文學之正宗。胡適的文學改良和革命的觀點得到陳獨秀的支持。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張:

  1.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2.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3. 推倒迂腐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1918年的《新青年》文章完全改用白話文寫作。中國第一篇白話文小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於同年5月15日發表在《新青年》上。

經過各方面的努力,1920年教育部蔡元培,訓令全國各國民學校將一二年級國文改爲語體文(語文)。蔡元培爲白話文運動奠定了基礎。白話文促進了新文學運動和國語統一運動以及漢字改革的發展,使教育得以普及。

新文化運動 

胡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和引領者。他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方法論引入中國,認爲做學問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一切學説理想,一切知識,都只是待証的假設,都須用實行來實驗過,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1917年7月10日《東方雜志》第18卷第13號)。他的大力提倡文學革命和白話文,奠定了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的文化基調。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白話文、新思想影響了五四運動;同時,五四運動也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發展。

胡適提倡說真話,認爲除了中國傳統價值上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之外,還要加上“時髦不能動”。這在現代社會中更難能可貴。

胡適在1918年4月寫《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提倡“國學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他認爲兩千年的文人所作的文學都是死的,死文字決不能產出活文學。中國若想有活文學,必須用白話文國語,必須做國語文學。

胡適將他的主張歸納爲四項原則:

  1. 要有話說,方纔說話。
  2. 有什麼話,說什麼話。
  3. 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
  4. 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提倡民主與科學。這個口號的倡導者是陳獨秀。他解釋說,民主,是指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科學,狹義的是指自然科學,廣義是指社會科學。胡適強調要用杜威的實用主義來研究科學和社會。新文化運動提倡的民主和科學的目的是爲了“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組織西洋式之新社會”,“以求適今世之生存”。在他看來,中國的問題是在多種文化的衝突中如何調整的問題。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是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即:

  1.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2.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
  3.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4.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劉半農是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者,是詩人和語言學家。著名的新詩有一首《叫我如何不想她》,後經趙元任譜曲,流傳至今。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曾榮獲法國“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劉半農因此也成爲中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寫了很多的白話文章,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 、《呐喊》、《伤逝》、《彷徨》、《论睁了眼看》等等。 魯迅不僅會寫文章,而且還很會罵人。胡適就被魯迅多次冷嘲熱諷。但他不僅罵不還口,而且還對魯迅推崇備至,稱讚魯迅是“白話文學運動的健將,”魯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國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進的。“ 在魯迅逝世後,他幫助許廣平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魯迅全集》。

胡適的白話詩

1916年8月起,胡適正式開始白話詩的寫作,他寫下了第一首白話詩《蝴蝶》,這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第一首白話詩。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爲什麼,一個忽飛還。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嘗試集》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白話詩集,用白話文寫詩來嘗試杜威的實驗主義。胡適要求文學家們“把那些活潑潑的白話,拿來鍛鍊,拿來琢磨,拿來作文演說,作曲作歌。”以白話詩作實驗,如果一次“完全失敗”,何妨再來?

1921年他寫了一首小詩《希望》:“我從山中來,帶着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這首詩的特色采用了五言自由體與音韻節奏相協調。1979年,台灣新格唱片找來音樂人陳賢德、張弼,為《希望》這首詩譜了曲,然後正式改名《蘭花草》,成了著名的校園歌曲。

書生政治家

胡適是個書生,信奉自由主義。他一生既沒有參加過國民黨,也沒有參加過共產黨。但他與蔣介石和毛澤東都有過交往。他自認爲“哲學是我的職業,文學是我的娛樂,政治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新努力”。

1919年7月,在五四運動後不久,社會上盛行無政府主義、民生主義、基督教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等等。胡適發表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文章。胡適教導學生:“不要以他人的思想爲思想,以他人的信仰爲信仰。”胡適認爲,當大部分人教你應當如何如何時,你不應如何如何。當別人強調某某主義,某某路線時,應該“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胡適超越黨派,堅持自己信仰和主張。但同時也尊重別人的信仰和主張,信奉民主與自由。

他認爲,一切主義,一切學理,都該研究,但是只可認作一些假設的見解,不可認作天經地義的信條;只可認作參考印證的材料,不可奉爲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啓發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矇蔽聰明、停止思想的絕對真理。如此方纔可以漸漸養成人類的創造的思想力,方纔可以漸漸使人類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方纔可以漸漸解放人類對於抽象名詞的迷信。

胡適與毛澤東

胡適只比毛澤東大兩歲。當毛澤東來到北京,在北大圖書館當一個月薪八元的圖書管理員的時候,他曾抽空去旁聽過胡適的課。這也是毛澤東一度稱自己也是胡適學生的由來。

美國著名記者、作家埃德加·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記載了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對他訪問時說過的這麼一段話:“《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的雜誌,我非常敬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已經被我拋棄的梁啓超和康有爲,一時成了我的楷模。”

1938年9月13日胡適被任命爲駐美全權大使。那時期社會上發生的“問題與主義”之爭,胡適與毛澤東的這段交往,隨着歷史而被淹沒。最終發展成了“道不同,不相爲謀”。

1954年,毛澤東發動了“胡適思想批判”運動。在美國的胡適知道後說道:“我一向是樂觀的人,總覺得這種局面不會長久。他們清算北大,我覺得越清算,越提醒人家對某種思想的回憶。想想那時學術平等,思想自由空氣,大家會更加深刻了解。他們清算‘胡適思想’,等於溫習胡適的書。”胡適估計“這種局面不會長久”,但是他錯估了形勢。1954至1955年,大陸以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為導火綫,掀起了全面大規模地批判胡適思想的政治運動。

但1956年,毛澤東曾說,“胡適這個人…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勞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那時候,替他恢復名譽吧。”

胡適與蔣介石

1952年11月19日,胡適應邀回臺灣講學,宣揚民主和言論自由。蔣介石在自己的日記中認爲胡適是“挾洋自重”的政治掮客。1957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0年7月初,胡適將赴美參加學術會議,雷震以餞行爲名,邀請胡適出席他們的“選舉改進座談會”。胡適在會上希望大家能以和平的方式、容忍的精神、嚴正的態度和長期的努力,使民主政治、政黨政治走上正軌;並懇請大家以在野黨、而不是反對黨的名義,對執政黨起到制衡作用。 

胡適在1962年2月24日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會議時因心臟病突然去世。蔣介石得此消息後,寫下一副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6月27日,蔣介石又頒佈褒揚令: 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沈潛道義,浚瀹新知。學識宏通,令聞卓著。 

胡適的評價總結

胡適博學多才,一生研究範圍廣博,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白話文學史》等。他自認爲“哲學是我的職業,文學是我的娛樂,政治只是我的一種忍不住的新努力”。他學貫中西,對於“漢學”和西方哲學都很瞭解,用西方學術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學和哲學,填補了當時中國學術的空白。

胡適在一百年前就提倡民主與自由思想。歷史學家唐德剛認爲“胡適之先生的了不起之處,便是他原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宗師,但是經過五十年之考驗,他既未流於偏激,亦未落伍。始終一貫地保持了他那不偏不倚的中流砥柱的地位。開風氣之先,據杏壇之首;實事求是,表率群倫,把我們古老的文明,導向現代化之路”。 

胡適是一個對近代中國白話文、文學史和學術發展做出最重要貢獻的開拓者與思想家。


Total Page Visits: 371
季肇瑾女士華府演講 胡適與新文化運動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