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珠

自序
漫長的人生旅途上,回首過去,跌宕起伏,現在安享晚年,但始終無法忘懷我這一生最大的恩人,撫養我長大的「祖父母」,在我三歲半時表叔公受我父母之託,將我從貧困的奶媽家接出來,過繼我為孫女,待如己出。然而我才十八歲那年祖母即撒手人寰,兩年半後祖父也與世長辭,我無比的悲傷,「養育之恩大於生育之恩」,他們是最愛我,也是我最敬愛的親人,當我可以自立時,他們與我天人永隔,「子欲養而親不待」,我無以回報,只希望這本紀念集能表達內心的感恩與懷念之情於萬一。
懷念祖父母恩深似海的親情是我出書的初衷。他們給予我第二生命,是我一生幸福的轉折點;我因禍而得福,雖然和父母分離是件憾事,但因此逃過了中國的劫難,也沒有成為台灣貧窮奶媽家的養女。祖父母以無比的愛心撫養我成長,年輕時並不清楚祖父對國家的諸多貢獻,我沐浴於他對我的慈愛中,生活中受到祖父崇高的品德、誠信待人、負責耿介、一絲不苟的處事態度和治學精神的薰陶,祖母則是雍容大度,溫和、寬厚、仁愛。他們的言行影響了我的一生。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祖父母對我的呵護和教導依然歷歷在目。當我讀了祖父的《早年回憶錄》和他的許多文章作品以及各方面的資訊後,更加瞭解祖父不平凡的一生,令人萬分景仰。他年輕時就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他對國家民族的大愛,因而畢生奉獻國家與社會。為了不願青史盡成灰,更決心要撰寫編輯一本紀念祖父的書,希望將他獻身國家的許多功績和哲人風範流傳於後世,並喚起國人瞭解1949後從大陸來台的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份子,對國家民族的巨大貢獻。
祖父的一生和中國的歷史息息相關,他誕生於滿清末年,內憂外患的中國,見證了清政府的腐敗、中華民國的成立、軍閥割據、袁世凱稱帝、日本侵華、抗戰以及國共內戰。他的救國報國思想從十一歲開始萌芽,早在心遠中學時期就代表同學起草電文要求袁政府拒絕簽署日本的21條不平等條約,大學時代又領導上海的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加,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返國後,為國驅馳效命;從事黨務、教育、外交和行政工作。他終身秉持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志向,報效國家,他畢生都在為建設富強康樂的中國努力,希望中國強盛,不再遭受列強的侵略,他相信中國未來一定會強盛,可從他求學加拿大時做的詩文中的最後四句中看出他的期盼和信心:
皙種天驕雖自滿,炎黃神裔豈終窮。
睡獅會作驚人吼,佇看風雲起亞東。
祖父的座右銘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他生活簡樸。卸下教育部長的重擔後,任職考試院副院長,在公餘之暇的日子裡,以讀書和寫作充實他的生活,但他仍然無時不在憂心社會風氣的敗壞,認為年輕人太過於追求物質享受,心靈空虛。祖父自年輕時即好學深思,在復旦大學時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砥礪自己,撰寫許多文稿,當時即有《健行室讀書剳記》。來台後,將書房命名為「健行室」,要求自己自強不息,他以一介學者從政,不失書生本色。祖父雖然離開了人世,他的精神永存。他是程氏家族的榮耀,受到族親們的景仰和愛戴,更是我心中的偉人、恩人和慈愛的祖父,為此提筆紀念祖父更是刻不容緩之事。
數年來,斷斷續續地準備,這本書終於在今年出版。希望祖父高風亮節的典範、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和治學的精神留給後代子孫永遠的緬懷和敬仰。
十一月出版紀念祖父程天放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