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師
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台灣在農業時期,也是我的童年時期。那時的社會經濟雖不寬裕,但無礙於孩童聽到幾種聲音的興奮:「吧噗!吧噗!」由遠而近的聲音,是賣冰淇淋的車來了;「呼嚕!呼嚕!」的竹筒搖櫓聲,表示賣又香又甜烤地瓜的來了;「卡啦!卡啦!」作響的搖筒聲,是拿空鐵罐換花生麥芽糖的時候;聽到「碰!」的一聲轟然巨響,一定是爆米花的聲音,拿一碗米衝出去,一塊錢可爆一大袋。
賣豆花的小販是天生的歌唱家,「豆.花~豆.花~」,「豆」一個高亢短音,到「花」的時候,頓一下,換成低音緩緩地延伸下去。賣豆花的叫賣聲,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一年四季歡樂地飄揚在大街小巷,聽了,忍不住要出去看一看,花個幾毛錢嘗它一碗。
夏天炎熱,是賣冰棒的時候,常看見有人推著腳踏車,車後架上有一個木箱,裡面裝著台灣稱為「芋仔」的芋頭冰。小販手上拿著一個發出「叮噹!叮噹!」聲的木柄搖鈴(見圖),一面走,一面搖,一面喊:「芋仔冰,芋仔冰,有食會上天,無食會發癲!」小販是文學家,叫得押韻,叫的是五言絕句,也是通俗的順口溜。舔著冰涼的芋仔冰,欣賞著文藝氣息的叫賣聲,是夏天的一大樂趣。
冬季天冷,小販叫賣的換成燒肉粽、烤番薯、燒仙草、烤番麥(玉米)等熱騰騰的食物。不同食物,走街串巷的叫賣聲各不相同,其中最有名的是「燒~肉粽」,燒字要拉得很長,才能叫出韻味。台語低音歌王郭金發把譜成歌的「燒肉粽」唱紅,每次登台演唱,唱到最後「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唱出小攤販的悲哀,唱得聲嘶力竭,唱得使人潸然淚下。
一年四季都能聽到的是收破爛的叫聲,人還沒到,聲音先到。「酒矸倘賣嘸,壞銅、壞鐵、舊報紙倘賣嘸」,那麼長的句子,能一口氣唱完,不簡單。「酒矸」是台語的「酒瓶」,收破爛的,不論破銅爛鐵、舊報紙、空酒瓶,什麼都收。
這首歌是一九八三年電影「搭錯車」的主題曲,該片描寫一位在台老兵的故事,後來歌星蘇芮把這首台灣味的收破爛聲唱紅到大陸。歌裡的最後一句「酒矸倘賣嘸,酒矸倘賣嘸,酒矸倘賣嘸」,一聲長過一聲地反覆呼叫著,曾唱得無數海峽兩岸人淚流滿面。
小攤販為招攬生意,除了大聲吆喝叫賣外,也用各具特色的響器發聲,讓人聞「聲」知意,知道賣的是什麼貨色。
「買雜細哦!雜細來啦!恁愛什有什,免出門真利便。」小販手搖著台語稱為「玲瓏鼓」的貨郎鼓,聽到這聲音,就知道是賣雜貨的來了。
補雨傘、補鍋的小販拿的響器不同,是串成一串的幾塊鐵片,一面走,一面拋上拋下,鐵片互相敲擊,發出「趴搭…趴搭…」又脆又響的聲音。他叫的是「補雨傘囉!補鼎囉!」台語的「鼎」就是「鍋」,家裡有破傘破鍋的,快拿出去補,小販工具齊全,隨時可在街邊擺開攤,幹起活。
當時農業社會沒什麼娛樂,傍晚常有台語稱為「拳頭師父」的人,在路邊或收了攤的菜市場,來表演武術、賣藥賺錢。他們用鑼聲昭告人們注意,先是「硄!硄!硄!硄!」一陣響亮的鑼聲,接著打拳的、耍刀的、弄棍的,開始表演。表演一陣,「硄!硄!硄!」又是一陣鑼響,老師父大聲吆喝:「各位父老姊妹,各位鄉親,小弟今天來到貴寶地……」開始推銷他們治療腰痠背痛、保健強身的膏藥、補藥、藥酒等。看完精采表演,身體有症狀的自然會掏錢購買。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購物習慣已改變。現代人在貨色齊全的超商或便利商店購物,網路普及後,購物又被電子商務取代,當年走街串巷的小販幾已絕跡。事隔數十年,如今退休後寄居美國,生活在異國他鄉,常會懷念起童年時的台灣味叫賣聲。
4/4/2024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