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則韞

今年是家父百歲冥誕,永遠離開我們十年了,生前點點滴滴、音容笑貌、歷歷在目,特別懷念他。

楊絳的父親一次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麽樣?」她説:「不好過。」 「一星期不讓你看書呢? 」她説: 「一星期都白活了。 」其父笑説: 「我也這樣。」她覺得自己升做父親的朋友了。 (《將飲茶》第四十八頁)

我同家父也有類似的對話,幼時,爸爸帶著我讀書,國小時,給我兒童讀物閲讀,六年級時得了全校作文比賽第一名,開啓了日後無數作文比賽大門。考進市女中時,陪我讀英文,那時我已經會自行逛書店,用零用錢買回西方小説諸如 《瓢》、《小婦人》、《簡愛》、《咆哮山莊》、《茶花女》等,爸爸讓我養成讀書的習慣和寫作的嗜好。他説過:「寫作内容有景、物、聲、像、故事,自然引人入勝。」

那時周末上午,爸爸常和幾位同事圍著我家大飯桌,鋪滿報紙,輪番上陣寫書法,熱議品評,我和妹妹弟弟桌腳下鑽進鑽出,特別興奮,潛移默化中,我的書法今日才差强人意。爸爸說:「不管是王羲之的楷書或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貴在神韻。」

我喜歡唱歌,自幼稚園起就唱合唱團,有時候還領唱。大一在全國大專合唱比賽時,爸爸居然戴著黑絲領結,西裝革履地出席比賽現場,令我驚訝不已。我的同學說他儀表出衆,風度儒雅、紳士舉止引人注目,這些緣由他在上海讀畢中學和大學,正是青少年人生成型的養成,他注重外表,頭髮梳理得晶亮,媽媽笑説蒼蠅停上去都會滑倒。大三時,爸爸帶我們全家去中華商場吃午飯,他叫我點菜,我學電影裏的情節,點了一碗五人份酸辣湯、30個餃子、30個鍋貼、1碟涼拌黃瓜,他直説我長大了。他主修經濟學,嗜好文學,對我們說:「女性經濟獨立很重要,如此婚姻中不受制於丈夫,事業上也才能有所成,文學音樂繪畫當作嗜好即可豐富精神生活。」我們聽話,全都讀了理工和電腦。

我由美返臺結婚,他請我們去「銀翼」吃晚飯,女婿是在香港長大的上海人,高中畢業赴美的留學生,上身穿了一件紫色滾邊無領白上衣,介於襯衫和卹衫之間,配著深藍西裝褲和黑皮鞋,他叫我請女婿換件「正式」上衣,我説:「太熱了,由他去吧!」爸爸不以爲然,但拗不過我,他自己仍然是西裝筆挺。

我虛長小弟七歲半,故記得弟弟出生以後的點點滴滴。南台灣的天氣又熱又潮,爸爸下班之後,換上汗衫睡褲抱著一歲多的小弟,在天井中來回度步,直到媽媽做好晚飯。後來大了一些,晚上全家看電視時,小弟就坐在爸爸的大肚皮上,那是他的專座。小弟五、六歲時,突然皮膚上長滿小痱子,又尖又硬,爸爸去問他的醫生同事,建議多吃木瓜、番茄,於是小弟多了一個特權,坐在自行車的前座,爸爸天天載他去水果店吃木瓜,獨享爸爸的愛心,吃了一陣子,果然好了。後來小弟又多了一樣特權,爸爸很喜歡看007影片,總是隨爸爸共乘自行車去看電影。媽媽也喜歡看電影,因爲孩子多家務忙,只能安頓大家睡了,請爸爸在家看門,獨自去「光復戲院」趕晚場,每次散場回家,全家都醒著在客廳等她,爸爸無奈攤攤手,媽媽安撫孩子們回房躺下。

爸爸想養一隻小猴,媽媽沒答應,養小鳥可以,於是他養了成群的十姐妹和文鳥,但是費時費力費錢,後來他忍心全給放飛,百鳥拍翅嘩啦嘩啦地重回大自然,景象壯觀,因此我喜歡在後院賞鳥,看鳥群銀鈴般的啼叫翺翔,清晨黃昏貓頭鷹必然「唔……唔……唔」凝天人合一之氣。

爸爸出差或調職,回家時一定帶回好吃的番薯乾糖或木瓜乾糖,令人垂涎三尺,我們都盼著他歸家的日子。他不吃,看著我們津津有味的吃相,臉上的摺子滿載濃濃笑意和溺愛,他説:「這是我的光榮時刻。」他肯花時間跟我們座談。

爸爸也有留學夢,卻因國共内戰而任職台灣,晚年移民加州十年等同圓夢,我住在美東,每年飛去看他一周,他總是戴領結穿西裝招待我,像朋友般,父女一起散步、談文論學,回憶已去天堂數十載的媽媽,閑談那食指浩繁爲生活奔波的艱辛往事,我嘲笑他只會煮開水,他辯稱:「君子遠庖厨」,看他拿著放大鏡看報紙,使我鼻子發酸。一年積聚的話喋喋不休於七天中倒光,談笑中日子舒坦平和,就像加州天空,萬里如洗,藍得透心。十年後,他去天上和媽媽團聚。

如今,他和媽媽已化做夜晚的星星,閃出永遠的光輝,照看地上的我們,他留在世上的五個孩子。


【[世界日報】(家園版) 8/27/2022

Total Page Visits: 167
永遠的父愛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