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慶松

感恩節過後,商店裡的佈置增添了聖誕節的氣氛,家家也逐漸立起聖誕樹、聖誕燈飾。每年此時,都會令我想起當年編製聖誕燈串的歲月。

一九七〇年代初台灣新竹市的忠貞新村裡,暑假期間鄰居艾媽媽會包來一些小活給我們這些小孩們做,先是穿燈泡,這活挺簡單的,就是將細長燈泡一頭的兩根鎢絲扣入一小塑膠帽中,俗稱扣鎢絲,穿好一包要一個多小時吧,酬勞約是新台幣三元。

大概我們這群小學生做得還不錯,隨後,相關的活也增多了,做電線、編電線,再將穿好的燈泡以正確的角度安置在電線的基座中,電線插入電源,整串燈就閃亮了;最後還有裝盒,即將做好的聖誕燈串按照一定的方式裝到盒內,完整的成品大功告成。

工作都是論件計酬的。兒童們在院內一起做,邊做邊聊天,也是樂事,完全不覺辛苦。做這聖誕燈串的活還有些工具及巧門呢,例如,拿玉兔原子筆的筆桿,協助將燈泡塞入電線的基座內;兩條線要編成麻花一樣,電線的插頭端要固定,隨後以兩手交替著編成麻花,我們則將兩條線在大腿上滾搓著,如此編織的速度較快,但搓久了,大腿表皮都搓成了紅色,再使用萬金油擦著大腿,減少疼痛,也算是小童工的創意吧。

包工艾媽媽還會對我們的產品做品質檢驗,偶爾東挑西剔,例如,燈沒有亮或是麻花編得太鬆散,都會退貨重做。我曾問艾媽媽:「這電線為什麼要編織成麻花呀?很多電線不都是平行地連在一起嗎?」她給了我一個塘塞的回應:「你就照要求,賺你的零用錢吧!」當然艾媽媽會準時發工錢,那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刻,自覺已能自食其力了。我們不只賺外快,也知道了這是外銷的產品,西方國家聖誕時期的搶手貨呢。

一九八〇年代,大學時的我修了「經濟學」,才知曉民國六十一年(一九七二)臺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出「客廳即工廠」的口號,鼓勵各工廠將部分加工性質的工作分包給附近地區的家庭主婦,讓主婦們在家加工、組裝。原來,我曾經是台灣貨(Made in Taiwan)外銷全球上游的小尖兵之一,也曾參與在台灣經濟起飛之中。雖然小如微塵,也是其中之一。

一九八九年來美國留學後,每年的聖誕佳節期間,我都看到了我曾經參與製作的聖誕燈串在美國的各個家庭、社區閃亮、閃爍,我直接感受到了顧客的歡樂。

後來上了電腦課中的「網路管理和基礎設施」後,我學到了電線中銅線扭曲的重要性,扭曲的電線讓攜帶電流(及訊號)的電線周圍形成的電磁場相互纏繞,會提高對外部源串擾(crosstalk)和電磁干擾 (EMI )的抵抗力;並且,單位長度的扭曲度越多,抗電磁干擾及串擾能力就越好。當年的疑問,我在書本中找到了解答。

早些年美國的聖誕燈串、裝飾品,大都是台灣製造的產品,之後逐年被他國取代,台灣的經濟轉型了,是成長與進步,我在求學、職場上不也是不斷地轉型升級了嗎?但是,每到聖誕節來臨,我仍會懷念並感激當年勞動手工的美好日子。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12/25/2023


Total Page Visits: 185
聖誕燈串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