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生

每當拈起郵票貼到信封上時,我常被那美麗的小畫片打動,對其精緻細微心生讚嘆。

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黑便士」,1840年在英國發行,已兩百多年了。郵票早已不僅是郵政服務付費證明,而成為人們十分喜愛的藝術品,被廣泛地收藏、展示和交易。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如達爾文、馬克思、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美國總統羅斯福、魯迅、巴菲特、戴爾等等,都是集郵愛好者甚至集郵家。

打開一本集郵冊,如萬花筒裡瑰麗的五光十色撲面而來:古今名人、歷史事件、建築古蹪、舞台藝術、體育賽事、花卉樹木、天空雀鳥、陸地走獸、魚蝦昆蟲……大千世界中的事物無所不包。郵票用獨特的藝術語言來描繪對象、講述故事,將萬事萬物濃縮到方寸間,令人賞心悅目。沉浸其中,疲乏、憂愁、煩惱,頃刻間一掃而空。

集郵家們對郵票研究透徹,什麼套票、小票、紀念票、特種郵票、普通郵票、小型張、小全張、四方聯、大版、小版、色標、品相、雕刻版、影寫版、膠版、影雕套印、膠雕套印、編號票、編年票、個性化加印票、郵戳、紀念戳、郵戳卡、首日封、紀念郵資封片等等,不一而足。

我一普通愛郵人,不太在乎那麼多細緻的講究,喜愛的是郵票製作的精美、內容的豐富。一冊郵集,猶如用許多美麗生動的小畫所彙集成的圖說百科全書,而集郵者,正是編輯這本書的人。

第一次注意郵票是幼時的一個冬晚裡,整理集郵冊的父親,讓我在放大鏡下細看一張敦煌紀念郵票。那小畫上,兩個「飛天」舞蹈女郎裙帶飄飛,栩栩如生,深刻進了我的記憶。

小學那年暑期,我與同伴們以郵票作注,在房前屋後和街邊路燈下玩賭博童戲。有時贏得郵票之多,要一把一把地抓入懷中。有時輸過精光,就心急火燎地四處尋找扳回的「本錢」,於是偷偷將父親的郵冊弄得面目全非。時值政治運動接踵而來,憂煩的父親無心打理郵集,乾脆將其授我,開啟了我從此的集郵之旅。

為了集到成套的郵票,我用玻璃彈珠、自製彈弓、小人書等誘人玩意,與同學交換。每當見到需要的郵票,立刻展開熱烈追求,課下勾肩搭背套交情,課堂上擠眉弄眼打密語。終於我被叫到教員辦公室。當看到我衣袋裡的郵票,老師不禁莞爾,拉開書桌抽屜將一張「和平鴿」新郵相送。

上中學時,對郵票仍未忘情,我與兩位小學「郵友」保持著交誼。高中學業十分緊張,我只好將郵冊託付給在旁覬覦已久的小弟「代持」,但仍不時叮囑查看,生怕損壞或遺失。離家上大學後,可愛的郵集如風箏般放飛,但心底的掛念仍如長線牽繫。

文革的「破四舊」,全社會的書籍字畫文物被風捲殘雲般掃蕩。當心驚膽顫地看著紅衛兵毀壞文物時,我曾暗自慶幸家中的郵冊能逃過一劫。不想,被小弟藏匿於暗處的郵票,受潮致霉變汙損,我少年時的集郵心血終於付之東流。

大陸上世紀八○年代改革開放後,郵市在各地紛紛出現,成千上萬郵迷們熱火朝天地掀起郵票交易的高潮。「大龍闊邊黃5分銀」、「藍軍郵」、「全國山河一片紅」等珍郵只在傳說中未能得見,而新發行郵票的價格劇烈波動,郵市也像股市一樣被攪成巨大的投機之所。

有人認為存郵票比存錢增值,有人相信「集郵三代必富」,不少人將倒買倒賣郵票作為致富途徑。1985年的「牛票」(牛年特種郵票)初潮,1988年「三國」(三國演義郵票)次潮,1991年的「羊年旋風」,1992年的「錯猴明信片」……在一次又一次暴漲暴跌的郵市裡,發財夢令無數人間悲喜劇天天上演。

不過,眾多愛郵人是將集郵作為精神寄託,視為增長知識、欣賞藝術、認識世界、陶冶情性的高雅活動。三十多年來中國發行的郵票,無論是中國名山大川、風景園林、珍稀動物、青銅玉器、陶瓷絲綢,還是中國文學名著、神話傳說、民族風情、書畫作品、成語典故等等,涵蓋內容之廣泛,印刷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八○年代來美後,我又重啟了上大學時中斷的集郵活動。

聽說有人在美國Yard Sale淘到骨董書畫瓷器,我也去搜尋中國舊郵,僅收穫不多的民國郵票。但一次從舊玩具堆中,卻尋得一小袋奧林匹克運動會專題舊郵,各國郵票彙聚一堂,讓我深受啟發——郵票竟還可以如此按專題收集。

美國集郵協會常在各地舉辦郵市。只見衣冠楚楚的紳士們和衣飾華麗的淑女們,悠閒地遊走於郵攤和專櫃間搜尋,輕聲細語,神情專注,與亂紛紛鬧哄哄的中國郵市大異其趣。我意外收穫一張1910年由北京寄往巴黎貼有「龍票」的清末名信片,不勝驚喜。

大華府地區的華人郵迷每月聚會。雖素昧平生,但郵趣牽線,見面即熟,傳觀郵集,熱情交談,傾「冊」相告。無論來自大陸和台、港、澳的同好,還是美國本土人士,個個見多識廣,「高人」不少。有人展示一枚「猴票」,身旁人淡然相告,有數版正存於銀行保險箱。此種聚會令我大開眼界,學到很多郵票的知識。

華盛頓特區也舉辦國際郵市。我特地請假前往,尋得許多中國舊郵,填補了過去的損失,但也留下一件絕大憾事。厚厚一冊清末和民國老郵大集,要價僅三百美元。但我隨身現金不夠,又無信用卡可用,又不接受支票,急得我猶如熱鍋上螞蟻。同郵商議定後,我返家取錢。不想待我匆匆返回時,那郵攤與郵冊如已去黃鶴,杳無蹤影,令我頓足沮喪。

近數十年來,題材集郵飛快地發展,大受歡迎。開放自由的美國,郵迷們能廣泛接觸世界各國的郵展郵市。千禧年後,我也開始以世界名畫、二戰歷史、聖誕節、十二生肖等專題集郵。

出差或旅遊時,常尋訪各地舊郵店,古羅馬圓形露天劇場周邊、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四周、瑞士伯恩鐘錶街、倫敦唐人街、莫斯科紅場等等,搜求郵票的經歷匯入了我在世界各地「到此一遊」的記憶 

每當參觀完景點,我就急不可待地打聽尋找舊郵店。初時還鬧過笑話,被出租車司機載去了郵政局。於是備妥一透明紙小袋,存「伊麗莎白二世頭像」和「美國星條旗」舊郵兩枚,詢問時取出相示,口中連稱:「Stamp? Stamp?」總招來眉開眼笑的回應:「噢!Stamp! Stamp!」人人皆會意。

當今時代,大國間紛爭不斷,社會動盪不安,政客們關於全球化喋喋不休地爭論。其實,世界各國郵迷間毫無障礙的郵票交流,早已打破了國家藩籬而「全球化」了。

美國郵政局自2005年始,每年發行一種中國生肖郵票,我連買十二年,終於購齊全套。每逢回中國探親訪友時,遞上作為禮品饋贈,或到郵市與人交換,均極受歡迎。

為幫我收集中國郵票,南京的岳父不顧人潮洶湧,每年為我排隊購買發行的年集,從1992年到2014年,二十二年持續不斷,直到老人家病重住院去世為止。如今每次打開郵冊,睹物思人,無比懷念。

新冠病毒肆虐一年多,全世界正極為緊張地奮起抵抗。迄今越南、瑞士、摩洛哥、阿聯酋、紐西蘭、烏克蘭、捷克、盧森堡、巴西等數十國和聯合國,都已發行了抗擊疫情的主題郵票。隨疫情緩解,郵迷們期待所有國家都將為此發行紀念郵票。

網路發達時代,郵政業務大減,郵票會消失嗎?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疑問。全球各地經常舉辦著各種郵展郵市活動,可足不出戶在網上搜尋、交換、買賣各種郵票,人們的集郵興趣熱烈又瘋狂。全世界無數的郵迷們,有誰會相信這美妙瑰麗的郵票藝術會消亡?又有誰願意離開集郵這遍布全球的迷人百花園呢?

世界副刊 2021-06-08


Total Page Visits: 781
萬物盡在方寸間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