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瑛
鬱金香在北美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植物,以前我家也種過。可認識它們那麼多年,直到今年春天,我才發現鬱金香有一個極大的秘密。知悉這個秘密後,新的認知不斷得到印證,令我錯愕不已。
我在台灣時從未見過鬱金香,但對它有種莫名奇妙的仰慕,因為小學時讀過根據法國作家大仲馬歷史小說改寫的童書《黑色鬱金香》,書中充滿了大仲馬式的政治權謀和俠義抗爭,異峰突起的焦點是荷蘭Haarlem城竟然懸賞十萬法朗給培育出黑色鬱金香的人,可見荷蘭人有多麼喜愛鬱金香,今天更奉為國花。其實真正黑色的花卉不容易生存,因為黑色能吸收陽光中所有顏色的光波,高溫超過花朵所能承受,所謂黑色鬱金香其實是深紫色。
中學時喜讀《唐詩三百首》,讀到沈佺期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敘述一位富有的少婦,居住在以鬱金香浸灑和泥塗壁的華美屋宇之內,思念著遠征遼陽已經十載的夫婿。原來中國有鬱金香,且有這種高雅的用途,於是我對鬱金香更加嚮往,雖然仍不知道這種花長得究竟是何模樣。
直到來美念春季班,我才真正欣賞到鬱金香的芳姿。三月的大學城,處處可見鬱金香,灰綠色的葉柄襯托著酒杯型的花朵,談不上華艷,但挺拔秀致,有種矜持的優雅。徵得房東同意,我從後院採了一朵放在房裡的玻璃瓶內。沒想到室溫讓花朵由半開變成怒放,酒杯變成湯碗,豪邁有餘,矜持盡失,令人啼笑皆非。北美的鬱金香缺乏濃郁香氣,唐詩裡的「鬱金堂」,可能是採用中國品種的鬱金香,才能滿堂生香。
維基百科說鬱金香的起源地之一是中國的天山。另一說指它是亞洲草原上的野花,被土耳其人帶入小亞細亞和巴爾幹半島。英文名稱“tulip”源自土耳其人取的暱稱“tulbend”,即波斯語的「頭巾」。土耳其語呼為“lale”,發音近似「阿拉」,因此土耳其人十分看重鬱金香。難怪那年我們在伊斯坦堡看見的耳環、瓷器等物件上多有鬱金香的圖案。
吾家在東岸住過幾個城市,每一年的早春時節,從市區到郊外,從辦公大樓的園圃到住家的庭院,都可以看到鬱金香的莖幹從土裡冒出,長葉開花,紅橙黃白粉紫繽紛亮麗,雜色交錯的品種尤其奪目。同時期與鬱金香爭妍鬥麗的還有水仙和風信子。這三種花身軀皆玲瓏嬌小,貼地而生,沒有梅桃李櫻杏樹的高拔開展,但栽植者總讓它們群聚而生,蔓延成片,或如花氈,或似花海,為早春猶是枯枝敗葉的大地塗上一抹抹麗色。
以前吾家也在前院種過鬱金香和水仙。起初年年開花,不知不覺間不再於春日重生。我們懶於園藝,也沒有補種。去年底,先生突然動心起念,買了數十顆鬱金香球根(麟莖),栽植在前院各處。二月初,他開心地喊道﹕「鬱金香的葉和莖長出來了。」我們開始想像一盞盞小酒杯承接春雨朝露的詩情畫意。到了三月初,先生從前院巡視回府,宣布驚人消息–鬱金香全部被斬首了!別說還沒有機會綻開的花朵,就連葉柄都斷到根部,數十株鬱金香今年就這般提早出局了。就算明春再長出莖葉,仍然會遭到同樣無言的結局。因為我們瞭解辣手摧花的兇手是誰,我們早已嚐過多年苦果,是彼等的手下敗將。
兇手們長得楚楚動人,大大的眼睛和人相望時,總是流露十分無辜的神情;然而,彼等摧殘院中植物時,下手不留餘地的狠勁,不遜殺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盜。牠們,就是北美郊區出沒自如的鹿群們。
院中所栽植物,常常成為牠們的口糧。每顆番茄長到顏色變黃,尚未發紅,就從枝頭徹底消失。有次還在番茄株旁留下一坨黃金致謝。一個夏天下來,我們只吃到最後搶救出來的一顆番茄。信箱下種的美麗小花,也一再被啃噬殆盡。我不洩氣地在Home Depot的植物區徘徊,終於找到一盆葉片肥厚,福相十足的灌木,上面掛的牌子特別註明「可抗鹿」(deer-resistant)。欣喜地回家種下,次日,先生拿信進屋,不可置信地嘆道﹕「又被鹿吃了。」我出去一看快要昏倒,那些憨態可掬的肥厚葉片,果然一夕間全從枝上遁跡,只剩下光禿禿的枝枒。我生氣地把那盆植物拿回Home Depot,告訴他們標誌不實。店員說﹕「你就換一株玫瑰吧,玫瑰多刺,絕對可以防鹿之嘴。」結果呢?可憐的玫瑰種下沒有多久,花葉就進入鹿群的腸胃,真佩服鹿群能避開玫瑰莖上的細刺去食花嚼葉的高超本領。整株玫瑰不敵彼等鯨吞蠶食終於懨懨以終。這次鬱金香慘遭滅頂,自然也是出於牠們毒手。
原來,高雅的鬱金香並無「抗鹿性」!獲悉了這個大秘密後,每次我們在社區散步,果然看到許多庭院中盛開著水仙和風信子,卻無一株鬱金香!這是以前我們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上網一查,證實了鹿群的確喜食鬱金香的葉片和花朵。
我們既驚訝又迷惑,記得以前確實栽種過鬱金香,也看過別家院中的鬱金香,是我們記錯了嗎?還是在一個沒有鹿群出沒的人間淨土邂逅過鬱金香?
【世界周刊】 5/1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