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華府作協10/15周武屏醫師專題演講:行醫感懷與寫作之路

周醫師將他與病友接觸中體驗到的理念、青少年的時光、行醫的心得及在新冠疫情期間的經驗及感想,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與大家分享。

他在三年前開始寫作,參加華府華文作家協會兩年,是現任文書。他以自己刊登的文章,用講故事及圖片的方式給有興趣寫作的朋友參考,同時分享他在醫學常識及倫理方面的經驗。

歲月留痕

大家都會認同健康及生命是重要的,沒有了生命,所有的權利、財富等都是虛幻。但是有人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是周醫師發現原來榮譽、信仰及親情更是可以凌駕在生命之上,他以三位病友的故事來表達。「最後一位800壯士」的故事中,一位退役軍人不幸得到血癌,但他認為比起自己對國家貢獻的榮譽是微不足道的,周醫師感嘆美國軍人受到禮遇,而很多抗日國軍們後來卻要面臨很多不幸的遭遇。在「親情無價」的故事中,新冠疫情非常嚴峻之際,兩位女兒及家人照顧染疫的老母親,雖然相繼染疫,但仍不離不棄地全心照護,表現的親情令人動容。「我要看聖經」中虔誠的天主教老教授,在身體非常虛弱之下,也要做白內障手術,以便能夠閱讀聖經,安心離開人世。 因為周醫師是天主教徒,相信有造物主的存在,他與有些醫生一樣,會為病人祈禱,就如同沙士期間香港中文大學院長沈祖堯醫生的經驗,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他認同不同宗教信仰者,各自對造物主會有不同的認知。

他在一個病例中敘述一位教授面對突然而至的癌症末期,卻表現出對生死的豁達理念。那位教授一方面不希望在疫情洶湧之下,家人還要冒險帶他到處作檢查及治療,而且認為人的一生,只要在責任完成之後,將人生四苦:生老病死中的「病」盡量縮短就是很好的結局。在浩瀚的宇宙及歷史的長河中,短暫的人生是微不足道的,他對教授的坦然感到震撼及佩服。不過周醫師卻認為人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及人體結構是如此的微妙及不可思議,似乎整個天地就是專門為人而創造的。而認同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哭著來、笑著走。

他用過去三年曾經刊登過的文章,在歲月留痕、行醫感懷及新冠風雲三方面為大家介紹。用講故事及圖片的方式,從五歲有記憶開始,感嘆父親與日軍抗戰八年後,又逢內戰,逃難到香港這個天涯海角的城市,就如秋天的黃葉隨風飄零。最早居住的草房經過風火之劫,大難不死。記憶中在鄉下屏山居住的苦樂,週末獨自乘車到城市探望父親,及與父親在城市中相依,尋覓讀書及居住環境等的故事。懷念代表香港人奮鬥精神的獅子山下,卻又有憧憬著移民美國的華府櫻花。談到人生的轉捩點,卻是進入國防醫學院前受軍訓的苦與樂。最後移民來美重新接受專業的洗禮,感到既辛勞又充實,讓他最難忘的卻是在醫院工作最後一天,驅車返家途中迎接他的一抹落霞。

行醫感懷

行醫感懷中,他認為治療往往需要採取中庸之道,醫生若是在科學範疇內找不到答案,不妨到中國的哲學思想裡去探求。身體的疾病千奇百怪,但是無理地要求很多的檢查不一定更能保障身體健康,而每一種簡單的檢查都要考慮到假陽性可能引起傷害的後續檢查,尤其是身體較弱的老者。他提到雖然常常聽到親戚朋友患癌症,這是由於醫學的進步,每個年代有不同的疾病,傳染病及心血管病已經相對減少,剩下來癌症及腦退化病相對佔了多數。但是由於治療的效果及篩檢的普及,其實癌症得病率及死亡率是在逐年減少之中。他分析香港連續七年蟬聯世界長壽之都的因素,是因為四、五十年代不太富足的香港社會,清淡的飲食及充分的勞動,反而造就了香港人健康的身體。加上良好的公醫制度及不錯的亞裔基因,贏得這種成功的果實並不意外,值得海外的華人思考學習。在「生病何處去」這篇文章中,談到近年來就醫的方式有所不同,他介紹何種情況需要看家庭醫師、緊急門診或去急診室。並提示某一些腹痛及中風的現象不能耽誤,需要急診就醫。

新冠風雲

最後一個題目「新冠風雲」,探討了疫情初期,一般人視醫護人員為帶病毒者的錯誤認知,甚至醫護人員自己也因此而有退縮心理。然而,周醫師卻因為見到病友留置家門前的一盒醫用口罩而感到暖意,增強了他與病友共同抗疫的熱情和信心。另一方面,醫生有希波考克誓言,護士有南丁格爾誓言,加上職業道德的驅使,醫務人員對自己如何投入抗疫的任務及定位產生疑惑,力不從心。然而後來美國醫學倫理委員會提供了指引,並建議醫生互相找尋「同伴」做精神及業務上的依靠,醫護人員終於能夠各就各位,充分發揮功能。他也根據在疫情期間視訊看診的經驗,建議病患如何在染疫後自行測血氧、自保及何時尋求協助。而且在疫症流行期間,其他疾病不請假,仍然需要提高警覺預防及治療。他敘述了新冠病毒入侵美國時,資訊錯誤及防備不足,以致醫界兵敗如山倒,在政客們仍然互相撻伐之際,全球的科學家們卻眾志成城,終於殺出血路,疫苗的研發及試驗過程皆是劃時代的創舉。周醫師利用世界周刊為平台,鼓勵美洲同胞們踴躍接種疫苗。


寫作的目標不一定是為了投稿,有些不適合投稿的文章也可以收集在「隨心書齋」之內,用來自娛或與朋友分享。亦可以與晚輩共同翻譯文章作為親子教育,達到傳承中華文化的目的。他雖然從事西醫,但考慮到西方醫藥可以是兩面刃,使用時要仔細考量對身體的幫助及傷害。回顧中醫理論上配合天地、四時、陰陽五行。大醫治未病,尤其對保養方面有獨特的見解,因此他希望未來能夠研讀中醫理論,找出中西醫的交集。

最後他表示作家們都希望能夠有著作與大眾分享,但是據他的觀察,一位真正的作家是需要經過不斷地努力閱讀、思考、寫作,再加上天賦,慎防文思枯竭,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業餘的寫作愛好者,也可以依據自己的能力,像他一樣,與親人一起創造一本紀念冊,互相交流,留下共同走過的美好回憶。


詩友社會長雷俊毅醫師現場賦詩相贈:

【七絕 • 聽武屏兄演講有感】

港台風雨鑄鋼骨,
笑轉美州耕杏林。
半世良醫探良相,
華都文苑弄新音。


華府作協提供

Total Page Visits: 843
半世良醫探良相 華都文苑弄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