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炘教授講「退休計劃」 6/15/2024

對我們古時的先輩而言,「退休計劃」是一個颇為稀奇的名詞。子承父業、師徒制度,可能更容易被了解及接受。 一方農田便是產業,父親年邁退下來,含飴弄孫,兒子繼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飬家活口。老中醫年邁,不夠耳聰目明了,徒弟吸收了足夠的知識及能力,承擔醫舘藥舖,繼續濟世,師父可以安心退休了。 但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尤其是家庭結構及思維不同的西方社會,如何安排好個人的退休計劃,如何過一個既悠遊又充實的晚年,是每一位退休老人必須要學習的課題。

陳正炘教授曾任職於雪彿蘭公司(Chevron Cooperation)全球退休計劃精算師三十餘年,已經退休十多年,目前在三藩市灣區過著充實而愉快的退休生活,他利用這個專題演講,與大家分享他的退休計劃及經驗。

陳教授對退休計劃的總體概念是: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能超過90歲的比比皆是,尤其是亞裔,不像昔日披頭四的歌”When I’m 64’ 般的保守。 而退休計劃的安排需要超越財務的框架,擁有一個健康的心身及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更為重要。

擁有健康的身心,是成功退休計劃的泉源,有營養及新鮮的食材,充分吸取蛋白質是維持身體各器官的基礎結構。 他個人根據”food science “ , 飲食著重於低糖、低鹽、高疍白、高纖纖、高鈣、高維生素C食物。 其二是有充分的運動及嗜好,以維持身心的健康。以個人為例:他對騎腳踏車及音樂有相當的熱情,曾經騎腳踏車在不同地區及國家漫遊,也喜歡一面騎車一面唱義大利情歌,這種融合運動與嗜好於一體的樂趣,讓他心身愉悅。

他很同意一位醫生寫的書「Younger next year 」,認為一個人退休後身體狀況的走向有三種曲線:第一種是不鍛鍊或消極,由於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很快走下坡和消亡。第二種是只做少量的調整及運動,下降的曲線比較緩慢。第三種是身心經常處於積極狀態,不斷努力鍛鍊,由於工作壓力減輕,身心狀況甚至會稍微提升一段長時間,隨著歲月的增長,才會慢慢下降。 他提到一個很有趣的抗老化方式:經常進行一些探險旅遊(Adventure travel),走訪世界各種地區,探討各種文化,對自己的身體及腦力進行激盪,以引發自身的抗老能力,不過當然也要先考量自己身體狀況為前提。

其三是要找一個適合自己退休的社區環境,這是一個相當個人化的議題,要考量家庭、合適的天氣、喜歡的生活形態、合適的社區群體、及社區能提供的資源等。

至於財務的安排,首先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兒孫自有兒孫福」,應該以夫妻兩人的安排為主,並以各人的財務狀況及目標不同而有異,若有困難可請教理財專家(financial advisor)。可是原則上要根據退休時的財產及收入來過生活,由於退休後的支出不同,希望退休後的收入不會影響生活的品質。投資方面,以分散投資來減低風險,投資組合: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 採用Monte Carlo model 以平衡風險及回報是不錯的方法。

陳教授經常想起Frank Sinatra 1964年的唱的一首老歌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只要熱情不減,嗜好仍在,生命都是有意義的。例如他酷愛音樂,目前可以參加合唱團、音樂會,待以後不能外出時可以在家彈彈吉他自娛,最後躺在床上仍然可以聽聽喜愛的音樂,讓生命與熱情延燒到最後一刻。

周武屏 報導


Total Page Visits: 1488
華府作協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