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曦
今年五月,當美國、歐洲疫情緩和逐漸解封時,過去一年有效防堵病毒而被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終究還是擋不住刁鑽的病毒,出現破口,疫火燎原。
經常發布本日確診為零的台灣CDC,突然面對每天好幾百的確診人數,慌了手腳。也許是為了避免確診人數突然飆高造成人心惶惶,每遇確診高峰,以延後分攤方式調整美化;當然也有可能是彙總統計各地方上報數字的時間落差所致。不論如何,CDC的「校正回歸」出現在各個媒體,成為熱門名詞。這使我想起六十年前一段心驚膽顫的往事。
一九六○年我大學畢業剛進台灣銀行,在高雄分行外匯課服務;那時台灣外匯短缺,政府嚴格管制,外匯業務由台銀獨家承辦,官訂匯率為四十元新台幣兌換一美元。廠商外銷所得,由台灣銀行發給外幣結匯證,可在市場上以高於官價的行情自由轉賣。我的工作即是處理結匯業務、繕打結匯證,以及製作當日外匯統計表。統計表每天下午四時前呈交課長,再以長途電話通報台北總行,總行彙整後,下午五時整呈交董事長。
匡計每日國家外匯總數之所以如此緊迫,是因為有一次時任總統蔣介石親自打電話給當時的台銀董事長張茲闓先生,詢問今天手頭的美元、英鎊外匯有多少?張董事長一時答不出來,於是就開始有了每日外匯統計表。
結匯證是有價證券,繕打時絕對不能有錯,外匯統計表是要呈交董事長甚至總統的,更是要非常小心。可是偏偏有一天,業務太忙趕時間,忙中有錯,竟發現送出的統計表漏報三十多萬美元,十分驚慌害怕。我立刻向資深、也是原經辦人的何大姐求救,她接過報表看了一眼,沉默數秒後壓低聲音說:「不要聲張,先把漏列的數字隱藏起來,然後再分次攤派到下周的報表上即可。」見我還呆站在那裡驚魂未定,她面帶微笑地說:「只要結匯證沒弄錯就好,像這種每天趕時間的統計,偶爾加加減減校正一下,也是常有的事。」
薑是老的辣,我懂了,她過去應該也曾用過「校正回歸」這一招!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 2021-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