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屏


年輕的時候,美好廣闊的天地任你遨遊,七彩繽紛的世界等著你來發現。可是上了年紀之後,有一點倦鳥思還的感覺,睹物思情之下的舊地重遊,那種泛黃的記憶反而變得更為繽紛雜湧了。

家父年輕時參加抗日戰爭,在粵北一帶與日軍纏鬥八年,內戰後逃到香港。謀生不易,選擇在「屏山」坑頭村這個鄉下地方暫時立足。為了下一代的前途,父親繼續帶領著家庭闖入城市,最後全家定居美國。飛鳥戀舊林,三年前的秋天,趁著返回香港參加中學50週年畢業聚會,特意到出生及消磨了我少年時光的故里「屏山」做了一次返鄉之旅。令我意外及感動的是:從1993年起,我的第一故鄉竟然成為展示具有悠久文化傳統及歷史價值的香港首條文物徑。這條1.6公里的文物徑,記載了自宋朝開始定居於此的鄧氏家族的生活面貌。從這條文化廊道中,我們看見了近代的鄉村文化,更體會到中國當代的建築風格及家族傳統。

從九龍市區搭乘輕便鐵路到達天水圍站下車,轉角處便是文物徑的起點。聳立在面前的是一座六角型,建於明朝,有600年歷史的「聚星樓」,這是香港唯一的青磚古塔,供俸著科舉功名的魁星,可見鄧氏家族對讀書人的重視。但同時在我腦海中浮現的卻是60年前的一幕:炎炎夏日,我靠在開著燦爛鳳凰花的樹枝枒之間,看著這座不知名的古塔,及它在漁塘中的倒影,吹著涼風遐思。魚塘旁邊,是一座兩百年歷史的圍村「上璋圍」,仍然保留著當年典型的圍村布局,村長就住在裡面。我從來沒有機會進入這個神秘的地方,正門仍掛著同一幅木刻對聯「上林挺秀,璋璧生輝」,斑駁的排匾中透露出滄桑。

沿著坑道轉個彎,再往前走大約兩千公尺,便會見到一個廢棄的古井,井內養著不少條錦鯉,多彩的游魚為古井增添了新意與活力。這是村民於200多年前所挖建,供應上璋圍及坑頭村所有村民的飲用食水。我60年前的家就座落在水井旁邊,也是文物徑的中間點,當年還沒有自來水供應,我們都是將井水加明礬將雜質沉澱後飲用。回憶當年,從清晨開始便聽到村民不斷地提水和閑話家常的聲音,也想起我將西瓜泡在井中作為天然冰箱的往事。很珍惜在它走入歷史之前,我們曾有的一段緣份。

古井上方一百公尺是有數百年歷史的「楊候古廟」,紀念宋末忠臣楊亮節因為保護宋帝而捨生。但是對當日的小朋友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個聚會及玩捉迷藏的地方。

再往前走一段路右拐,便是香港最大的宗祠「鄧氏宗祠」。正門懸掛著有七百年歷史的對聯:「南陽承世澤,東漢啟勳名」。旁邊的一座覲廷書室,也是我啟蒙的小學「達德學校」舊址。後來達德小學已經遷離,而覲廷書室仍然留給遊客參觀。入口處寫著一副筆鋒蒼勁的對聯:「達期兼善,德修於身」。我這個外來的過客何其有幸,曾經沾了一點古代的書卷氣,因為後來才知道此書室乃是為了歷朝鄧家子弟準備科舉考試而建。這兩座建築物的祖龕、斗栱、檐板、灰塑、功名牌等,都造工精美,非常有保存的價值。

再往前走上一個長著白楊樹的小山崗,便是文物徑的終點:「鄧族文物館」,介紹屏山鄧族的歷史文化和文物徑的歷史建築。它也是昔日的屏山警署,一座具有英式殖民地風格的白色建築。它俯視著整個圍村,在昔日少年的眼中,它是一個權威的代表。但是這種權威,而今安在哉?有一位曾經在此少年過的遊子,不但回味著這條文物徑的故事,也在回憶著自己在這一條文物徑中的往事。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3/3/2023


Total Page Visits: 196
屏山文物徑之旅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