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瑛

Crime Scene, The Times Square Killer Poster.jpg

《犯罪現場:時報廣場殺人犯》(Crime Scene:  The Times Square Killer) 是Netflix 2021年12月29日新發行的三集紀錄片,由 Joe Berlinger(1961–)導演。他擅長拍攝犯罪紀錄片,旨在引起社會對某項議題的省思。本片敘述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發生在紐約和紐澤西州的連環凶殺案,細膩的抽絲剝繭鋪陳能夠滿足偵探片迷,也讓人們回顧時報廣場曾有的荒誕不經年代。

時報廣場(Times Square),是紐約曼哈頓的商業中心與觀光地標,位於百老匯大道與第七大道的會合處,範圍由西42街    延伸至西47街。1904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將總部遷到此地,由此得名。

去過紐約的人很少錯過時報廣場,它有眾多的百老匯劇場、鱗次櫛比的商店,還有,第七與第八大道之間的四十二街,曾是名聞遐邇的紅燈區。上空酒吧、成人電影、脫衣舞、真人秀、窺視孔……種種光怪陸離的色情表演,讓別處無法看到的觀光客瞠目結舌。熙來攘往的人潮中,漂浮著不少販賣春色的浮花浪蕊,一離開五色絢麗的霓虹燈影,她們面對的是不可揣測的陰暗深淵。

1979年12月2日,時報廣場附近的一家旅館發生火災。滅火後,警員衝進417號客房,看到兩具燒焦的女屍,頭和四肢都被砍除,只留下軀幹。身上的衣服全被剝光,整齊地摺疊好放在浴缸內。警員將這名殺人犯稱為「軀幹兇手」(torso killer)。由於沒有頭臉可以辨認,沒有指紋可採,當時也無基因檢測,亦無人報案親友失蹤,警方很難找出受害人個資。後來,警方將受害者的衣服套在木頭模特兒身上,到處張貼照片,其中一人才被指認出是二十二歲的Deedeh Goodarzi。她,是個妓女。

五個月後,紐約市的另一家旅館也遭人縱火。失火的房間內發現另一具妓女的屍體,死於勒頸窒息。警方不由懷疑,三件謀殺案的兇手乃是同一人,有變態的性偏好,手段殘酷,行事謹慎。

接著,在紐澤西州柏爾根郡,連續發生兩起女性被殺案件。當時並沒有跨州的電腦犯罪資料庫,紐澤西的警方不曾聯想到時報廣場的凶殺案。直到有一天,一個女子在不久前才發生過凶案的旅館遭受虐待,呼叫聲驚動了旅館,警方前往援救,逮到了暴徒卡廷翰姆(Richard Cottingham, 1946–)。警方循線追查,證實他就是六個月前在時報廣場旅館犯案的「軀幹兇手」。

卡廷翰姆是一個結婚十年的電腦操作員,服務於時報廣場附近的藍十字與藍盾保險公司。他常在時報廣場尋找妓女,有時候住進紐約旅館,有時候會帶她們到他居住的紐澤西州。在旅館裡,卡廷翰姆百般凌虐她們,如果覺得有被指認的可能性時,就動手殘殺。

為甚麼要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呢?繫獄三十多年後,七十五歲的卡廷翰姆終於對訪客(受害者Deedeh Goodarzi的女兒)吐露動機。每當他看到那些女性在威脅下唯命是從的恐懼神情,他便覺得自己有至高無上的威權,可以控制受害者的命運。問他究竟殺了多少人,他說,從1967年到1980年的十三年裡,總共謀害了「八十五到一百零五個女人」。而法律上,他被判兩百多年的刑期,是因為殺了十一個人。受害者除了妓女,還有良家婦女和很多紐澤西的中學生。

他喜挑妓女下手,反映了當時紐約市法律的偏差。賣淫是罪行,但只懲罰妓女,嫖客沒有法律責任。因此,妓女遭受客人虐待,都不敢報警,也不敢出面指認嫌犯,只有忍氣吞聲。妓女遇害,就像死了一隻蒼蠅,連皮條客都不會為其報案,例如那位和Deedeh Goodarzi同時燒死在旅館房間的無名女屍,迄今無人指認。卡廷翰姆殺害的女性,絕大多數無聲無息地從人間蒸發。卡廷翰姆在虐殺她們的過程中,甚至感到替天行道的快感,認為這些壞女人本來就罪有應得。一位倖存的女性表示,卡廷翰姆確實罵她該受責罰。

這部三集的紀錄片,花了許多時間回顧六十到八十年代,四十二街色情氾濫的狀況,販毒、暴力相偕而至,宛若人間地獄。

根據網上資料,1966年10月卡廷翰姆進入時報廣場附近的藍十字和藍盾保險公司做電腦操作員,次年便殺了紐澤西州住家附近的一個年輕母親,開始他的連環殺人系列。我們可以推論,上下班經過四十二街色情帶,對這個本性就有殘暴性愛偏好的年輕人,起了搧風點火的誘因。

時報廣場殺人犯就逮後,引起人們正視四十二街的種種社會問題,多次舉行抗議遊行。八十年代愛滋病在美國快速蔓延,也導致整頓四十二街色情行業的呼聲高漲。九十年代,紐約市政府和迪士尼等企業合作,進行商業淨化,關閉色情影院,將幾座破舊的百老匯劇院拆掉重建或重新裝潢,同時加強維護治安的警力。

記錄片指出,今天第七與第八大道之間的四十二街,色情業已大幅收斂,兒童最愛的迪士尼可以放心進駐。網上資料則顯示,四十二街這一帶有杜莎夫人蠟像館、賀喜巧克力門市部、正規的戲院、高檔的餐廳、乾淨的旅館、新建的辦公大樓、ABC電視台<早安,美國>的攝影棚……

看到這裡,我著實驚訝。1976年夏天,我曾在紐約住過一個月。1978與1979兩年,我們住在費城,經常和朋友們開兩個鐘頭的車子去紐約玩。那時我們在時報廣場逛著逛著,無意間就會走到四十二街。雖然我們沒有光顧過任何一家色情場所,但印象裡,四十二街就是那個調調兒。1980年之後我們再也沒有去過時報廣場,沒有想到它竟然改頭換面,成為一個沒有腥羶味的地區。

為何六十到八十年代,色情業在四十二街可以如此肆無忌憚地蓬勃發展?市政府和警方都允許他們存在?紀錄片沒有多做解釋。但我猜想,應該和六十到八十年代的性解放運動(sexual liberation movement)有關。這個運動鼓吹反傳統的性觀念,雖然失之偏頗,但也不乏正面的意義,例如追求性愛自主、將女性從男性沙文主義的童貞偏見釋放出來等等。六、七十年代燃燒全美的反(越)戰運動,嬉皮們喊出「要做愛,不要作戰,」(Make love, not war) 的口號,原本出於「愛與和平替代戰爭」的美好願景,卻遭到誤解與濫用,性解放運動也走火入魔,進入有性無愛的濫交狀態。當時四十二街呈現純粹的肉慾橫流亂象,反映那個世代流行的一種思維。

另一方面,肉體交易是各民族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行業,何止四十二街?今天的全美乃至全球都有或明或暗的性交易和色情娛樂。隨著「政治正確運動」風起雲湧,這行業改稱為「性工作者」;然而,「工作環境」是否隨著名稱的升格而變得較為友善和安全呢?

世界周刊 3/20/2022


Total Page Visits: 249
從時報廣場殺人犯回顧四十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