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中國南方因為地勢高低起伏不平,自行車並不常見,那個年代人們主要就是靠步行,出趟遠門就坐公共汽車或乘火車。90年代我住在北京,一個南方女孩跑到北方上大學。到了華北平原,那真的是一馬平川呀!只可惜城市裡不能騎馬,就只能騎車了。 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騎著自行車穿行的人流,感覺人手都有一輛,真可謂是一個自行車王國呀!

那時我們都很年輕,20歲剛出頭,血氣方剛的年齡, 流行說法就是「天之驕子」。那是一個淳樸美好的年代,一個男生用自行車載著心愛的女孩,一路飛奔,鈴鐺一串,一路笑聲。速度快,又怕摔下來,坐在後面的女孩只能用手挽著男孩的腰,滿臉的羞澀,滿臉的甜蜜。校園裡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很多來自韓國,日本等富裕的國家。他們到了北京,買的都是時髦的山地車,開起來那種威風帥氣,樂在「騎」中,別提了。本地的大學生通常只能買得起二手車,讓人看了羨慕嫉妒恨,而更多的是鼓勵,敦促自己將來也擁有一部夢想的自行車。

畢業後,走出校園,走出象牙塔,「北漂」打工的日子, 主要的通勤工具也是自行車。夏日頂著烈日,驕陽似火,騎著就是汗流浹背。冬日寒風凜冽,北風刺骨,地凍三尺,一不留神,人仰車翻,在冰上好不狼狽。

00年我到了美國,拿了駕照開啟了四輪汽車時代,這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在一個無人無車的午後,踩上油門飛奔在高速上像一個自由的小鳥,那是一種無語言表的暢快。好不容易兩輪換四輪,有一種「步槍換大砲,脫貧致富」的感覺,當然不願意再回到從前。之後,由於工作的改變偶爾離家很近,有過通勤10分鐘的車程。偶爾離家很遠,來回近三個小時的長途跋涉,陷入擁擠的車流,碰到交通堵塞,疲於生計趕路,那是一種無奈。

在美國不少人騎自行車是為了鍛煉,有的為參加「鐵人三項」做準備 。在節假日或下班或周末,換上一副專業行裝,那矯健的身影,後弓的腰部,略彎的手臂,放鬆的上身,腳踏著正中, 好似一名環法自行車賽選手。那神情也好似穿越巴黎市中心的香榭麗舍大道, 經過埃菲爾鐵塔。

我有一位同事每天上下班,先從家裡騎自行車到火車站,然後撘乘火車到華盛頓。從家到車站,從車站到辦公室, 這一段他是騎自行車,到了車站裡面把自行車折疊起來,扛在肩上,就是自行車騎他了。365天幾乎風雨無阻,實在讓人佩服。60多歲仍精力充沛,精神矍鑠,這和他騎車鍛煉分不開。如果說胸懷和格局拉開人與人的距離,那麼鍛煉與不鍛煉就拉開人與人的層次。距離與層次不在一年、兩年、三年,而在五年、十年、二十年。我想他之所以選擇騎行,也許因為騎車的速度還與他心靈接收風景,感悟人生的節奏相吻合吧!

一場新冠病毒,讓我們出門遠行的機會減少,蹲在家裡的時間增多。一轉眼又到了我最愛的秋天。北美東岸的大自然就像一幅巨大栩栩如生的水彩油畫。紅楓,黃杏隨秋風歌唱飛舞,隨秋雨飄落,五顏六色灑滿了一地。天空的雲朵在午後黃昏變得尤其溫柔浪漫。這個秋天我不再心猿意馬,我要重拾初心,不再猶豫,終於在網上給自己訂購了一輛自行車。

騎上車,沐浴宜人秋陽,微瞇著雙眼。秋風裡,一頭棕黑頭髮在空中飄散,我好像又找回了20年前那種年輕的感覺,那顆飛揚的心,好似找回人生旅途中失而復得的戀情。手握車龍頭,回頭看看,彼岸那個全民騎自行車時代也隨著歷史而塵封。而此岸,此時可以選擇陽光明媚,溫度適中的天氣出行,用另一種心情探尋另一番風景。前方依舊有上坡,下坡和彎道,要有耐力,保有元氣,在大自然中感悟兩輪帶來的快樂。

《世界日報》 家園版  2020-11-10

Total Page Visits: 310
自行車之戀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