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風

時隔半世紀,在同學會上,或白髮或禿頭的故友同窗,紛紛提起求學時在我家吃過的台菜美食,以及屋裡囤積的食材乾貨和罐頭等。他們顯然和我一樣懷念養父的烹飪手藝。他的傳統台菜,無形中似乎已然成了我的身分標籤。但他們不知道這背後還有多少艱辛!

養父十七歲就離開生活艱難的福建龍溪老家,渡過當時被視為「黑水溝」的台灣海峽,來台謀生。他落腳燈紅酒綠的大稻埕,先後在「黑美人」、「蓬萊閣」等大酒家學習廚藝。從廚房打雜小廝一路爬升到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廚。結婚後就決定自己創業,以微薄的儲蓄,與新婚妻子開設一家小館子,並逐漸以精緻的手工台菜聞名。此外,他更擅長蔬果雕塑。那一套簡單的雕花器材,活像被解體了的雨傘骨架,常在他的巧手中,創造出各種生動精緻的花鳥,為筵席增色不少。於是他自然而然的走入「辦桌」行業,以「錦司」頭銜,帶著好幾個年輕學徒,在當年最繁華的大稻埕包辦婚喪喜慶筵席。

養父雖聰慧,但只上過一兩年私塾,略有閱讀能力,卻不能書寫。筵席菜單與食品採購單早期都靠他的年輕學徒或供應商代筆。但這秘書工作,我在國小五年級時,就因天時地利人和順理成章地承擔了起來。每次聽到養父問我:「功課做完了嗎?」就知道是充當小秘書的時刻了。聽他邊端詳著小學生字體稚嫩的筵席菜單,邊心算出來的食材數量,我就會用奇形怪狀的「蕃薯碼」寫下肉類,海鮮類,乾貨以及蔬菜四大類採購單。次日,他就親自送到永樂市場給供應商。

「蕃薯碼」俗稱「花碼」或「台灣碼」。當時迪化街各茶行和藥行都採用這種數字寫法。有些飯館子也用它,因為它比起阿拉伯字更有體式,在牆上的菜單看板上,可以與漢字搭配得宜。它歷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明代的「蘇州碼子」,甚至於宋朝的「算籌」系統。每次逛街,同學中就我一人看得懂價目,連母親都得求教於我,我頗引以為傲。比如「四三一二」作「〤〣一〢」,「一九二二」作「〡〩〢二」。有那個孩子能懂?如今回憶起來,在那個沒有電腦或書籍不普遍的時代,我何其有幸能得自養父耳提面命的真傳。可是偶爾提起此事,朋友都笑問我到底是何朝遺老?

有時,我這小秘書不知如何寫某個漢字,養父就用左右或上下拆字法,給我提示。原來他腦子裡,是有這些字形的,只可惜手腦不合作,寫起字來,歪七扭八,龍飛鳳舞,難以辨識。他偶爾會自我陶侃「唐山過台灣,心肝結歸丸」。這無法提筆揮毫,想必也是其中的一丸吧?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12/13/2023


Total Page Visits: 52
蕃薯碼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