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瑛

炙手可熱的度假勝地

女兒夫婦邀請我們一起去南卡羅來納州的查爾斯頓(Charleston,以下簡稱查城)度假。女兒青睞該城有兩個原因﹕ 第一,小夫妻倆搬到北卡羅來納鄉下四個月,沒有吃到像樣的餐館,很想去查城品嘗美食,尤其是富有美國南方特色的菜餚。第二,她以前曾應朋友之邀,到查城參加「告別單身派對」,印象美好,相信父母也會喜歡那裡。我們因疫情久困家中,自然很樂意和女兒一家造訪查城,但派對不適合我們,美食哪裡都有,聽起來查城不具特別讓我心動的魅力。

到達查城住宿處,是一棟上了年紀的二層木房底樓,一大一小兩間臥房,一廚一廳一衛浴,家具簡單而陳舊,女兒告知住宿四晚的價格為2,248元,比紐約等大城住宿不遑多讓,乃因查城是炙手可熱的度假勝地,無論旅館或民宿都不廉宜。

吃完餐館外賣的晚飯,我們出門閒逛,但見街上人來人往煞是熱鬧。不少盛裝麗人,或勾著男友手臂,或成群笑語喧嘩。酒吧、飯館皆高朋滿座,明火彩燈,觥籌交錯,和一般美國城市入夜即街道冷清宛若鬼域大不相同,於是想﹕原來是個燈紅酒綠的「派對城」,許多人來此度過婚禮前告別單身的最後幾天浪漫良辰,難怪住宿價格不菲。

建築典雅景致明秀

次日,我們展開查城三日遊。首站白點公園(White Point Garden)和河濱步道,令我耳目一新,對查城的印象頓時改觀。

白點公園位於查爾斯頓半島最南端,庫珀(Cooper)河與艾胥禮(Ashely)河在此匯合形成查爾斯頓港。佔地5.7英畝的白點公園綠蔭匝地,天青水藍中白帆悠然拂過,氣象開闊,景致明秀。從這裡伸展的庫珀河濱步道,以前是城牆和彈藥儲存處,稱為Battery,一側是敞朗的河面,一側是一棟棟高貴氣派的豪宅。雖然外觀各有風姿,但大多數房子的每一層樓都有帶頂的長廊圍繞,供屋主一家憑欄遠眺查爾斯頓港的水天蒼茫,或坐在搖椅上享受清風拂面,笑談世事,一派南方建築特有的閒適。有的樓房還有雕鏤細膩的窗櫺,或花樣巧緻的黑色欄杆小陽台。這些雍容貴氣的房子顯然為達官冨賈所有,看得遊人羨妒交加,但其麗色的確為河濱步道增添旖旎風光。離開河畔朝內陸走,雅舍、華第並未就此打住,仍沿街沿巷迤邐開展,大街上的建築器宇軒昂,小巷裡的樓舍則清幽可人,難分軒輊。

東灣街(East Bay Street)79到107號的十三座喬治國王時代款式的連棟屋,建於十八世紀中葉,漆上湖綠、豔黃、櫻紅、天藍、乳白等亮麗的粉彩,贏得彩虹排(Rainbow Row) 的美名。舊市區除了私人住宅,教堂、銀行、博物館錯落其間,建築風格多元,卻都丰儀端莊。許多民宅和民宅間,保留著一、二公尺寬的空間,有的是私有土地,有的是公用巷弄。雖然狹窄,卻種植了花草灌木藤蔓,繽紛葳蕤倚紅偎翠,大有曲徑通幽之意趣。

上午的查城,昨夜挑燈夜飲的紅男綠女尚在宿醉中高眠;跟著導遊步伐,靜聽講解的一團團遊客,多為銀髮族。不少豪宅的門邊牆上鑲嵌著解說牌,標明該棟樓宇曾是某某名人的故居。這裡沒有雙層觀光巴士,一輛輛馬車載著遊客,在達達馬蹄聲和導遊的敘說中,回到十七、十八世紀的穹蒼下。這才瞭解到查城所以吸引遠客前來,實在於它斑斕的歷史風味,是美國少見的古色古香老城。

次日,我們前往同樣位於查城歷史帶的法國區(French Quarter),閒逛有兩百年歷史的市集,欣賞附近的各式優雅建築,包括1736年成立的美國第一座劇院Dock Street Theatre,它一度為火重創,修復後迄今仍在營運中,二樓花式欄杆極富法國情調。

走累了,就回旅館睡個午覺,傍晚再回舊市區吃飯、漫步。夜晚的老城在燈火粉妝下另有迷人風情,我們都選在室外進餐,可餐廳內並不空蕩,不斷傳出笑聲與樂聲,空氣中盪漾著酒香與菜香。在南方清爽的秋夜裡,人們徹底拋卻了新冠疫情的夢魘。

逗留查城期間,我們品嘗了許多傳統的南方美食,例如: 各種海鮮,肥厚的干貝尤其令人驚豔;南方燒烤,包括肋骨、排骨、手撕豬肉;玉米磨成碎粒煮成麥片狀的grit;一家專賣英式鬆餅的餐館,大清早即門庭若市,平均等上半小時才拿到熱騰騰的食物,碩大酥軟的鬆餅中間夾著煎蛋、培根或各種香腸,濃郁的奶油香令人垂涎三尺,具有典型南方食物口味重、熱量高的特色。

楚楚風韻下的歷史傷疤

瞭解了查城的歷史淵源,方知三百五十年來,這個美麗的老城歷經一波波天災人禍的劫難,城興城衰數度輪迴,如今楚楚動人的風韻下,隱藏著不盡光明的傷疤。

查城位於南卡海岸線的中央,艾胥禮、庫珀、蜿多(Wando)三條河在此匯流形成查爾斯頓港,浩浩湯湯奔向大西洋。十七世紀開始,英國與歐陸的移民跨洋而來。1670年在艾胥禮河西岸建埠,尊英王查爾斯二世定名為Charles Town(查爾斯鎮)。十年後市區遷移至查爾斯頓半島南端近港口處。十幾年內,查城躍升為北美殖民地的第五大城。

殖民政府在查爾斯頓港內建造了一座桑姆特碉堡(Fort Sumter),又修築了濱河城牆,用來抵禦西班牙和法國軍隊,甚至猖獗的海盜。最著名的海盜是綽號「黑鬍子」的英國人,1718年曾包圍查城數日,取得一箱藥物後才揚長而去。白點公園陳列著大砲和砲彈,一塊石碑上說明該地曾經吊死出身富裕家庭,有「紳士海盜」之稱的Stede Bonnet 和其他四十八位海盜。

十七世紀起,白人將非洲西部的黑人跨洋運送到查爾斯頓港,或由百慕達和西印度群島轉道而來。1700 至 1775年間運進北美的四十萬黑奴,高達百分之四十在查城的蘇利文島登陸。黑奴勞苦操作讓農莊豐收,查城變為流奶與蜜之地,登上十三殖民地最富裕城市之榜首。荷包滿滿的白人催生了文化活動與都市建設。查城1736年有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座劇院,1748年迎來美國第三座會員制圖書館Library Society,1798年竣工的南卡羅來納銀行,則是全美第二古老的銀行建築。

反對蓄奴的林肯當選總統後,南卡捍衛黑奴制度而率先退出聯邦。1861年4月12日,博雷加德將軍(Pierre Beauregard,1818-1893)砲轟桑姆特堡,迫使政府軍投降,為南北戰爭揭開序幕。此後四年雙方爭奪查城,重創城市和農莊,直到1865年2月17日北軍光復查城。今天,桑姆特碉堡是查城的一個重要弔古景點。

戰爭之外,查城也頻頻受到毀城劫難。1838年4月27日,查城發生大火,燒掉逾千房舍,包括市中心的商業建築。1886年8月31日,強度7.0的地震倒塌了兩千棟樓宇。1989年雨果颶風蹂躪了查城歷史帶四分之三的建築。

雖然屢受毀城劫難,查城都一一挺過,難得的是,這隻一再置之死地的浴火鳳凰,重生時並沒有讓建築粗俗醜陋化,仍然保持著一貫的古雅清麗。例如,始建於1681年的環形公理會教堂(Circular Congregational Church),屬於基督教的喀爾文派。1804年,它增建了美觀脫俗的圓柱廳,1861年不幸燒毀,1892年修復,仍具雋永風韻。查城的建築頗多這樣的歷劫佳人。

南方風味的農莊

來到查城,必須參觀南方風味的農莊,觀照歷史的拼圖方才完備。我們選擇了布恩霍農莊(Boone Hall Plantation)造訪。

從公路上下來,車子進入一條兩線小路,自然景色頓然改變,深不見邊的幽茂叢林遍佈道旁。樹身低矮,樹與樹間枝葉綿密交集,軀幹與枝枒虯結盤錯,彷彿一群矮精靈在張牙舞爪彼此交戰時被上帝點了穴,形成這種魔法森林的詭異形相。車子駛入布恩霍農莊,遊人再度發出驚嘆,兩列橡樹如同衛兵似地肅立車道旁。橡樹植於1743年,高齡將近三百,樹幹粗龐,冠頂濃密,分枝上垂掛著一團團灰綠色的松蘿菠蘿(Spanish Moss),法語呼其「爺爺的鬍鬚」,果然神似。它們銜接成一座綠色長廊,號稱橡樹大道,長達四分之三哩。如此盛大的迎賓陣仗,令人肅然起敬。

布恩霍農莊得名自1681年入主的英國少校約翰・布恩(John Boone )。之後數度易主,1935年由加拿大人史東(Thomas Stone)買下。史東夫婦嫌原有的木造主屋欠缺南方莊園華第的氣派,次年拆除後另以紅磚興建復古殖民式主屋。之後又經兩度轉賣,由麥克瑞(Harris M. McRae)購得。1956年開放給公眾瀏覽。主屋內的家具擺設與裝潢,仍保持史東夫婦當年居住時候的風貌。

布恩霍農莊雖開放觀光,耕稼仍運作不息。遊客可以坐上拖拉機帶動的篷車,歷時四十分鐘左右,經過森林、小溪與栽植不同作物的農田,一覽佔地783英畝的莊園全貌。作物包括稻、桃、藍莓、葡萄、棉花、木藍等等。大面積種植的山核桃(pecan), 百多年來是布恩霍農莊的主要產品。  

漫步布恩霍農莊,無論橡樹大道、氣派主屋、奼紫嫣紅的花園或蓄奴遺跡,都讓我想起看過多遍的名片《亂世佳人》中郝思嘉居住的南方農莊。

哥拉悲詠黑奴血淚

目前農務多由機器操作,可在百多年前,莊主僅靠黑奴免費勞力坐享厚利。布恩霍農莊並不避諱陰暗過往,提供半個小時的歷史講解,引領遊客回顧查城黑奴的辛酸血淚。講解人是一位善於敘事的非裔女子,語帶感情地訴說十七世紀起,白人將非洲西岸各地的黑人抓上船,運到查城販賣為奴。他們來到風土民俗全然迥異的新大陸南方,過著起早摸黑,衣食粗陋的辛苦日子,思念家鄉卻不得再見,日久天長遂在美國南方海岸平原,包括南北卡、喬治亞、佛羅里達,發展出一種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叫做哥拉(Gullah),是西非各種族的語言與文化雜燴。有些黑奴曾在西印度群島待過,因此哥拉文化也帶有部分西印度群島的色彩。

哥拉文化顯現在生活各層面。例如,哥拉食物中米佔很大的份量,因為西非人擅長栽稻。1747年,黑奴也以他們在西非和西印度群島的種植經驗,教導一位白人農莊女主人Elizabeth Lucas 在南卡的土地上成功培育出木藍(Indigo),用其葉子做成染料。木藍一度成為南卡僅次於稻米的重要經濟作物。婦女以茅香草(sweetgrass)編織籃子盛裝物品。在查城舊市區的街道上,可以看到非裔女攤販一面忙著編織,一面售賣各種草編手工藝品。

講解人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不時穿插韻味特殊的歌唱和誦詩,詠唱出黑奴心底的抑鬱,並向神懇切祈求慰藉。渾厚的歌喉蕩氣迴腸,聞之動容,這種音樂實表達了哥拉文化堅毅苦忍的核心精神。

霍爾貝克(Horlbeck)家族擁有布恩霍農莊期間,曾在農莊設立磚廠,積極參與十九世紀初查城市區的大興土木熱潮。他們在橡樹大道旁興建了九棟長方形的小磚房,向客戶展示磚的品質,猶如樣品屋,而非讓黑奴居住。黑奴的住處遠不如磚房堅固保暖,生活艱辛可見一斑。

2006年,美國國會通過十年一千萬元的經費,用以維修北卡南部到佛羅里達北部所謂「哥拉文化走廊」上所有哥拉文化的歷史遺跡。廢止黑奴制度前,查城過半人口是非裔,今天,非裔僅占百分之二十五,白人占百分之七十。2015年6月17日,一位持有白人至上主義偏見的二十一歲年輕人Dylann Roof,進入查城一所古老的非裔教會,槍殺九名正在閱讀《聖經》的非裔人士。這件轟動全美的罪行,再度為優雅的查城添上一道歷史傷疤。

2018年查城正式為當年允許販售與擁有奴隸提出道歉聲明。至於查城數個原住民部落昔日遭白人驅趕殺戮,其中四萬原住民老少被當作奴隸轉賣到南方各地和西印度群島,他們的冤屈苦難,何時才會有人為其發聲呢?


世界周刊 01/02/2022


Total Page Visits: 514
走過南方名城查爾斯頓 見證歷史風華與傷疤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