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英
五十、六十年代出生而在台灣受過中學、大學教育的人們對「救國團」應該不會陌生。那個時代每逢寒暑假,救國團都會推出豐富多元的青年自強活動,有靜態的文藝創作,也有極具挑戰性的登山、健行,或戰鬥營訓練等。一九七0年的暑假,我報名參加了台中后里馬場的馬術訓練營。
我之所以會選擇去參加騎馬訓練,跟我高中時期讀過的一本書有極深的關係,這本書是王賢忠先生寫的「大草原」。書中描述哈薩克民族騎馬馳騁在一望無際的廣闊草原上的浪漫、曠達,和淒美又壯麗的愛情故事,成為年輕時候的我縈懷夢牽的嚮往生活。
上大學的第一年我就參加了學校的騎射協會;因為台北的場地有限,騎射協會的活動主要偏向射箭,騎馬的機會極小。真想要學習騎馬就得到台中后里馬場。但是一個學校社團的會員到馬場騎馬也多半是點到為止,並沒有真正學習到能駕馭自如的地步。
救國團舉辦的騎術訓練營是有系統的進階式訓練。從最基本的學習照顧馬匹開始,如何裝卸馬鞍,如何上、下馬,正確的坐姿,雙手如何提韁繩,雙腿如何夾緊馬肚,這些前期動作及格之後,才開始騎著馬慢步、小快步、快步,一點點地加強。在訓練營裡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之外,其他時間大都跟馬匹生活在一起。印象中我們那一班的學員絕大多數是男生,因此女生也就特別受到教官的關注。但是我們幾個女生卻不讓鬚眉,只要男生能做的,我們寧願犧牲吃飯、睡覺的時間,也要勤加練習到能與男生並駕齊驅、甚至超越的地步。
在學習騎馬的經驗中,最讓我醉心難忘的是走「輕快步打浪」到「快步壓浪」的階段。騎在馬上,身體隨著馬匹擺動,形成一幅美妙諧和的畫面;耳邊聽著踢躂踢躂的馬蹄聲,幻想著在新疆或蒙古的大草原上縱橫,眼前雖然沒有「青海青、黃河黃、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皓皓、山蒼蒼、祁連山下好牧場」,但是這裡有成群的駿馬,奔跑在原野上,感覺自己騎在馬上英姿颯爽,心胸開闊,簡直帥翻天。
光陰似箭,一晃間距離上次到后里馬場已經快五十年了;每當想起在那裡一餐要吃三大碗飯再加兩個大饅頭,和當年教官們亦步亦趨深怕我們從馬上摔下來的關切照顧之情,總不免泛起一股既甜蜜又感傷的情懷。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9/2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