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守中

圖∕林崇漢

墨子姓墨名翟(約西元前468至前376年),比同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孔子晚八十多年,比孟子早九十多年,是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及外交家。東周有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周平王(西元前770年)開始,「世風日下,禮崩樂壞」,演變成戰國時期的諸侯坐大,各自為政,互相攻伐,一直到秦統一中國。當時的中國如同近代的歐洲一樣,大國小國林立,國與國之間,來往緊密的結為聯盟,爭權奪地的成為世仇。

春秋戰國也是中國社會型態、思想意識變化最大的時期,人們都在思索富國強兵之道,於是各家思想如百花齊放,紛至沓來。當時的顯學是儒墨兩家,儒家以孔子為代表,墨學則始於墨子。墨子的思想以「兼愛」與「非攻」為核心,他的「兼愛」是無差別的愛,有別於儒家有遠近親疏的愛。他認為如果將「兼愛」思想推行到社會、國家,可實現天下太平的理想。

他的「非攻」是提倡和平,反對戰爭,認為戰爭是最大的惡,不僅交戰雙方死傷慘重,百姓也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他認為嚴密的防守,可阻止戰爭,「墨子救宋」的故事,是有名的例子:當時的魯班(又名公輸班,木匠祖師),給楚國造了雲梯,準備攻打宋國。墨子得知後立刻趕到楚國,勸魯班不要提供軍事設施助楚侵宋,魯班贊同他的思想,引薦他見楚王。墨子動之以情,訴之以義,都無法打動楚王的野心。

無奈之下,他對楚王說:「如果宋防守得當,楚雖兵強馬壯,也無法得勝。」楚王不服,召來魯班,墨子解下衣帶當城池,以竹片為器具,與魯班一攻一守,互相對陣。魯班攻城的方法一招又一招,墨子固守城池的方法也一套接一套,直到魯班用盡了所有攻城方法,墨子守城戰術仍未盡出。最後魯班放棄攻城,直視墨子說:「我有方法對付你,但我不說。」墨子回:「我知道。我也有方法對付你,也不說。」楚王問究竟,墨子說:「他是想殺我,認為殺了我,宋就守不住。豈知我早已派了學生禽滑釐,帶了三百子弟前往協助宋國。」楚王聞後放棄攻宋,避免了一場戰爭浩劫。

墨子是能知又能行的思想家,如果活在戰亂紛爭的現代,他知道俄羅斯要攻打烏克蘭,一定會汲汲營營地穿梭於兩國之間,以他的辯才,說服雙方各退一步,和平共處。他甚至會去俄羅斯和烏克蘭兩國以兵棋推演的方式,說明這不是一場局部戰爭,而是牽連地緣政治,兩大強權陣營的對抗,將曠日費時,打到雙方民窮財盡,沒有贏家。

墨子九歲起就「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但沒幾年,就對孔學反感,認為其「禮繁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賤民」,應改為「化繁為簡,注重實用」。他以社會最底層民眾的利益出發,提出治國之道。墨子思想有別於儒家為君王權貴服務的「君臣」思想,深受當時平民百姓贊同。

如今流傳於世的《墨子》一書,《漢書.藝文誌》中收錄七十一篇,現僅存五十三篇,係由其弟子及學生在不同時期編篡而成。書中除「兼愛」「非攻」之外,提出的「尚賢」、「貴義」、「節用」、「非命」……等思想,都能啟迪人們向上的精神,開闊積極的人生觀。

他在〈尚賢〉篇中把人才看成政治的頭等大事,認為國家用人要「賢者在位,能者稱職」,只問能力,不論出身高低。他甚至主張直接從農工商等小民中選賢舉能,這種思想與儒家的「學而優則仕」相比,更符合公平原則。後世從平民中選出人才的科舉制度,甚至如今的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他這種思想的衍生。

他在〈非命〉篇中根本否定命運的存在,認為:「個人際遇不同不在命,而在力。賢良之人能富貴,貧寒之人受飢渴,皆是個人用力的結果」。此「非命」思想,反對儒家的「壽夭富貴,安危治亂,固有天命,不可損益」的命定思想。如今流傳於世的賭博、樂透、抽獎等,鼓勵好吃懶做、不勞而獲的活動,只會使人心向下沉淪,墨子如果活在現在,一定竭力反對。

他在〈節用〉篇中反對統治者的鋪張浪費,認為當權者所用都是百姓辛苦工作的血汗錢,高官厚祿一定會引起世人追求,久之會將國庫掏空,使國力日益衰弱。世界有窮國也有富國,不論貧富,都應該思考他去除奢侈浮華,避免貪污腐化的治國思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墨子》書中的〈大取〉、〈小取〉兩篇,這兩篇說明了邏輯學中的大前提、小前提的關係,是中國最早涉及「邏輯學」的篇章。他舉了一個例子,可註解最近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中的現象:「室有兩人,其一為盜。苟不知盜之所在,盡惡,其弱也!」翻譯成白話文:「一間醫院或難民營有幾千人,其中藏有哈瑪斯戰士,如果不知道哪些是哈瑪斯戰士,就用炸彈把人全炸死,表示志氣太弱了!」這幾句話含有「人道主義」的精神,說明:「即使是戰爭,也不能為消滅敵人,犧牲百姓。」批評以哈戰爭中,雙方對無辜平民的濫殺,違背了人道主義。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提出的治國之道,比當時的儒家思想流傳更廣,影響更大,但最終無以為繼。原因有二,其一是墨子是實行家,他一生都在各國奔走,推行他的思想,留下來的文字沒有像儒家那樣豐富。另一個原因是:他的思想非統治者所需,到漢武帝(公元前134年)採納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遂逐漸式微。

但墨子的思想不絕如縷,並沒有消滅,後世改朝換代時的紛亂中,像太平天國提出的「有飯同吃、有田同耕、有錢同使、無處不保暖,無處不均勻」,或近代馬克思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這些說法都有他思想的影子。 人類一直在進化,但人的本性歷經數千年都沒有改變,愛恨情仇在各年代以不同面貌呈現。當世界充滿愛的時候,就有和平和幸福,充滿恨的時候,是戰爭與痛苦。我退休後重讀古書,重新認識兩千多年前的墨子,對照他所處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征戰,和目前還打得如火如荼的俄烏戰爭、以哈戰爭,覺得他書中提出的「兼愛」、「非攻」、「尚賢」、「非命」……等思想,歷久彌新,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時至今日仍有價值。


【世界日報】副刊 1/19/2024


Total Page Visits: 198
這個時代更需要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