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屏

我從來沒有見過祖母,可是從小時候有記憶開始,中秋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吃月餅、玩花燈。而是父親集合全家,在賞月之前,向著月亮祭拜祖母,因為中秋節是祖母的生日。每次父親都不厭其煩地重複著他從小與祖母的一些故事,孺慕及敬重之情溢於言表。

父親從15歲開始寫日記,包括年輕時參與八年的抗日戰爭,從未間斷。最近偶然翻開了他的日記,追溯到100年前,他跟隨祖母離開家鄉湖北開始的故事,從日記中感受到他倆在顛沛流離時代的互動軌跡,更讓我感受到他們母子連心的親情。

祖父母都是湖北人,祖母柳正儀出生於沔陽縣柳家灣。書香門第,幼承庭訓。祖父母育有子女五人,我父親排行第四。母親剛好搭上清廷的維新列車,為首批進入北京女子師範學院的學生,因成績優異,也是首批由慈禧太后選送日本早稻田大學深造的學生。學成歸國後,在湖北女子師範學校任職。

祖父畢業於南洋海軍學校,時任忠孝炮艦艦長,曾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護法南下,但在北伐期間,行踪難以掌握。當時天災人禍不斷,湖北鄉下生活難以為繼,祖母決定帶著三個兒子:二伯父13歲、父親7歲、叔父4歲,搭乘輪船沿長江東流而下,前往祖父可能駐防地揚州。

船行三天後,在鎮江上岸,住進「迎賓旅館」,祖母寫信給祖父,請他派人來接他們母子四人,卻一直沒有回音。可是旅費即將用盡,連住宿費都難以支付。

這時候奇蹟出現了,一天晚上,祖母已去世的父親報夢給她,一再叮嚀祖母緊記「01」這兩個數字。當天一早見到旅館大廳有一位賣彩票的人,祖母靈機一動,過去把所有的彩票看一遍,果然有一張「01」字頭的彩票,她大膽的用五角錢買了那張彩票。當時的五角錢價值不菲,每人每月的伙食費是四塊銀元,而中彩的機會是微乎其微。沒想到果然中彩,得彩金30餘銀元,剛好可以解除旅途中的困境。

可是禍不單行,祖母再經打聽,始得知祖父已經與一位「阿姨」轉到廣東去了。祖母得到這個消息後,如當頭棒喝,打擊沉重。站在淮城牆頭,看著江水濤濤,面對的不只是國難當頭,而且是家難方興,她帶著三個小孩,如無根的浮萍。

愁腸百結之下,轉進樓上的一座小廟,跪在神壇前叩問前程,求得兩簽:其一:「失物如今且奈何?且須拍手笑呵呵,神仙雖有追贜法,追出贜來又如何?」這暗示他們母子如往廣東尋找父親,雖然找到了,也是枉然的意思。其二:「鸞鳳一對正相宜,財喜婚姻在後齊,莫道神靈無報應,決然花後得齊眉。」後來這張簽語也應驗了,那位賣唱的阿姨,因為生病又沒有鴉片煙抽,可憐地在困苦中去世了。

抗戰勝利後,兩老分別返回故鄉湖北相聚而白頭偕老。這兩張簽語,道破了祖父母及父親一家的未來。 當時祖母心志已決,仍然要找到祖父為止,於是母子四人轉往上海,搭乘海輪沿著東海,南航廣州。

雖然終於找到了在廣州駐防的祖父,卻要面對祖父和姨太太的冷落及現實的經濟困境。在中國當時的新舊社會交替時代,男人娶妻納妾仍是常見之事。可是祖母是最早接受新時代思想教育的女性,寧可再次帶著三個小孩在廣州尋找機會。她幸運地認識了一位貴人:憲兵學校騎兵教官柯幹廷先生,他不但替祖母找到一份黨部書記職務,還安排二伯進憲兵學校,父親則在當地學校唸書。而祖母由於身心皆疲,不斷消瘦,並且咳痰帶血,診斷得到肺結核,在當年算是嚴重的不治之症,亟需要休養。

1931年,父親13歲。日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三省,父親一方面看到國難當前,另一方面希望減輕祖母的負擔,決定投筆從戎。求得祖母允許,報考憲兵學校,祖母鑒於父親的名字「周文彬」過於文弱,因此改名為「周文斌」。又由於身高、體重、年齡都不及格,因此父親特意穿著學校的童子軍裝, 表達強烈的參軍意願,司令官特準報考。結果考試通過,順利入校,從此父親開始了他17年的戎馬生涯。祖父的軍艦不久後也開拔離開了廣州。

憲兵學校的訓練非常嚴格,所用的步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使用過的七九雙筒。出操時槍身在父親肩骨上摩擦而皮破出血,疼痛難忍。有失誤時,教官往往用馬鞭抽打學生。他半夜痛醒後摸出紙筆,寫了一張小字條:「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壓在枕頭下,一旦痛醒就拿出來唸,這也是祖母平常對父親的訓誡。幸好醫官很同情他,給他一些紗布棉花做個小棉花包,墊在肩上,非常有效。後來林司令官與教育長來查堂時,還特別走到父親面前道:「周文斌,這樣嚴格的軍事訓練,你受得了嗎?不能接受的話,我可以特準你退學,學校不要你陪償,也不追究保證人。」父親語氣堅定的回答:「絕對受得了!」司令官滿意地點了一下頭。月終發軍餉得十二塊銀元,扣除六元伙食費及一元花在日用品上,剩餘的五元全部拿回家中交給母親作為家用。後來畢業考得到第三名,每月可領士官級待遇十六元五角,祖母每月可以得到將近十元,生活比較寬裕,肺病也好多了。

據父親的日記表示:這幾年憲兵學校的訓練最大的收穫有二。其一:訓練嚴格,每天三操四講,操的是按照德國的步兵操典,講的是軍事學、政治學、法律學等課程。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對他將來在兩次粵北會戰及其他戰役中,求生及致勝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其二:他十五歲生日,祖母送給他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精裝日記本,勉勵他寫日記。從那天開始,包括抗戰期間、逃難香港、移民美國,一直到他八十八歲,幾乎沒有間斷過,這也是父親實踐祖母從小勉勵他「有恆為成功之本」的教誨。

1936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父親留在廣東投入抗日戰爭。祖父離開艦隊後,在武昌找到工作,祖母也帶著叔父返回闊別十年的湖北老家與祖父相聚,並在稊歸縣辦學。祖母走後,父親回到曾經與祖母、叔父同住十年的住處,見到人去樓空,不禁悲從中來,潸然淚下。父親留在廣州,感覺沒有了親人、沒有了家,但他仍然每月按時奉上甘旨與稟報給祖父、母。雖然身在千里之外,能夠奉養父母,才不會有孤兒的感覺。

自1936至1942年間,從擔任重機關槍連連長開始,一直到營長。父親在粵北一帶與日軍纏鬥,血戰之下,常常九死一生,日記中都有詳細紀錄,暫時畧去不提。

直到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第六年,父親25歲。他的老上司李光將軍接任廣陽守備區司令,廣納有作戰及帶兵經驗的軍官舊部,邀請並調升父親為挺進中隊隊長,用另一種形式,上第一線再與日軍作戰。主要負責收集日軍情報,在中山、新會、澳門一帶,牽制日軍調動及消耗其兵力,並訓練有關人員。

戰爭期間,部隊常常調防,但由於有軍郵編號,父親與家鄉的通訊仍然可以維持。1943年春,他接到了祖母的來信,附詩一首:「舐犢情深五載違,遙知日日盼慈暉,何妨一作春來燕,暫向娘前婉轉飛。」父親因此牽掛慈母,夢寐思之。

秋去冬來,父親見上峰交給他的任務大致已經完成,由於思親情切,便向李司令細訴衷情,要求請一個月事假,回家探親。李司令幾經考慮,才終於批准,父親開始了千里省親之旅。

可是預料不到的是,1944年初,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打通了粵漢鐵路,並西下貴州,直逼陪都重慶,因此截斷了父親再返回原部隊的歸路。父親終於在離開祖母八年之後,冬天與祖母共享天倫之樂,而且在無意間脫離了另一場慘烈的戰爭,似乎是冥冥中祖母對父親的一種庇蔭。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結束。不久後祖父去世,父親轉業警界,前往廣州中央警官學校第二分校接受警官訓練,父親邀祖母同返廣州奉養,叔父亦得以同行。祖母離開廣州八年,舊地重遊,不勝今昔,題有四言古詩:「劫後羊城,繁華如前,更欣二子,相與重遊。」父親受訓完畢後,1948年被委派回武昌,他繼續待奉祖母及照應在武漢大學上課的叔父。這是父親多年以來最為安定愉快的一年。

無奈外患方休,內戰又起。百年來的中國就是這麼多災多難。浩劫將至,只能再次勞燕分飛。參加了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叔父隨著國民政府遠走台灣。父親將祖母在故鄉安頓好,愴然叩別,再次奔向不可知的未來。祖母內心難過,但並沒有挽留,孰料這次的分離,卻是永訣。

父親南下廣州,投奔當時任虎門要塞司令的老上司李卓元將軍。因為父親對附近島嶼情況熟悉,司令委任他為「如瓊」號炮艦艦長,負責維持萬山群島一帶水域治安,開始了父親的「海軍」生涯,不過與本篇主題無關,略去不提。

1950年5月7日,父親接到武昌發來的電報,代號「虞」:「母已去世」。父親驚聞惡耗,痛不欲生,自此祖母與父親天人兩隔。為了永記喪母之痛,以後皆以「子虞」為別號。父親移民美國多年後,以88歲高齡去世。

我雖然從來沒有見過祖母,但每到中秋,仰望萬里晴空中的明月,不但會想起父親,也會想到與父親血濃於水的祖母,和他們之間的故事。


【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 05/26-27/2023


Total Page Visits: 161
祖母和父親
Tagg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