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師

By Benson Lossing – The Pictorial Field Book of the War of 1812, Public Domain

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沿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西邊流過,是京畿的護城河。它發源於北邊一千多公尺高的維吉尼亞州高地郡,六百多公里的水路,曲折蜿蜒,一路向南,流至喬治城(George Town)時,已成河面廣闊,水量充沛,可行駛大型舟楫的河川。河水往南,在迪格斯角(Digges Point)轉個身進入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滙至浩瀚無際的大西洋。

70年代美國獨立之初,世界各地硝煙四起。歐洲大陸,第二次英法戰爭中的英法兩國正打得不可開交。同時期,美國與北方的加拿大,在多倫多、蒙特羅、魁北克等地,也都在戰火中。1794年,喬治‧華盛頓在總統辦公室,面對攤開在桌子上的地圖,手指著首都南邊20公里處的迪格斯角,對戰爭大臣亨利‧諾克斯(Henry Knox)說:「這裡,我們必須構築一個堅強的防禦工事,防衛首都安全」。他指的就是現今的華盛頓堡。

2021年四月中,春風送爽,嚴冬已過,週末艷陽高照,晴空萬里。肆虐一年多的瘟疫已趨緩,打過兩針疫苗,有萬全保護,趁難得好天氣,外出透透氣,我驅車拜訪了這處歷史古蹟。

當年美國外患來自海上,大西洋到切薩皮克灣,水面遼闊,無險可守,從迪格斯角進入波托馬克河時,水面驟然縮緊,寬不過百餘公尺,突出部的迪格斯角,扼守著從大西洋進入首都的咽喉,是防衛京畿的戰略要地。華盛頓總統有遠見,無奈建國初期國庫空虛,華盛頓堡1809年建築完成時,只有面對波托馬克河的十二門岸砲。當年美國沒有威力強大的戰艦,僅憑這座簡易的堡壘,1814年,沒能擋得住英國皇家艦隊的進襲,導致首都淪陷。

我到華盛頓堡時,停車場遠望過去,堡壘的門樓和牆面都已苔痕斑駁,房舍多已敗壞腐朽,只有環繞堡壘的城牆厚實雄偉依舊,城牆花崗石構築,高約二十公尺,有十餘公尺寬的壕溝。堡壘正門是寬五、六公尺的棧橋,棧橋前後兩段,後段可升起,戰陣可隔絕敵軍。城牆上置炮樓,有13座巨砲砲台。我踏入正門時,燦爛陽光正從內往外,將門沿鍍上一層金黃,映照著巨石堆壘的城牆,益顯其不可侵犯之勢。

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獨立戰爭打了八年,死傷十數萬人,這段歷史一般人耳熟能詳,1812至1815年,美英之間爆發的第二次獨立戰爭則鮮為人知。1812年,美國為消除北方英國殖民地加拿大的威脅,向英國宣戰。宣戰後,將兵力集中在與加拿大接界處。英國正在歐洲與法國鏖戰,無力兩邊兼顧。1814年3月,英國擊敗法國後,才抽調大量軍力,前來援助北美戰場。

1814年8月,英國皇家艦隊五十多艘戰艦,載了四千多名陸戰隊,從大西洋侵入切薩皮克灣。艦隊兵分三路入侵美國。東路經切薩皮克灣北上,繞過安納波里斯,進攻巴爾地摩市,中路經派特辛河(Patuxent River)直取首都華盛頓特區,西路沿坡托馬克河北上,企圖奪取亞力山桌(Alexandria)市。

華盛頓堡扼守波托馬克河進入首都的咽喉,8月27日晚十餘艘英國戰艦開進迪格斯角,次日清晨百餘門艦砲齊發,向華盛頓堡開火。那時的華盛頓堡僅有16門岸砲,守軍45人,寡不敵眾下,將堡壘焚燒後放棄。次日英軍艦隊北上,佔領了上游與首都僅一水之隔的亞力山桌市。

稍早的8月24日,中路英軍攻陷了在華盛頓特區東北14公里的布拉德斯堡(Bladensburg),當晚從東方侵入首都華盛頓特區。分析當年戰敗原因,一是美軍主力,正在多倫多、蒙特羅、及魁北克地區與加拿大作戰,防守布拉德斯堡的只是少數民兵。二是這些匆忙招集的民兵未受過正式軍事訓練,也缺乏有力領導,致使無法抵擋英軍進擊。

英軍侵進首都後,大火焚城,從東邊國會大廈開始,沿賓夕法尼亞大道,燒到內政部、財政部、戰爭部、總統官邸等所有聯邦機構,大火連燒兩天,建築盡成灰燼。總統官邸當時並非白宮,原木造建築被焚燒怡盡,僅剩燻黑的外牆,重建後漆為白色,後才有白宮之名。文明國家戰爭少有這樣趕盡殺絕的焚城,英軍稱這是為報復1814年5月,美國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佛港(Port Dover)的擄掠焚燒。這是美國首都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遭外國攻陷,美國視其「戰爭史上最大的恥辱」。

華盛頓堡內部是一個大廣場,左邊有一棟兩層樓的白色建築,是原來的防衛部隊宿舍,右側面對波托馬克河的是一排岸砲陣地,十多門岸炮都已拆除,僅保留一座供憑弔。這門大砲巨大炮管,遙指著波托馬克河面,炮身安置在轉軸上,炮尾有鐵輪,在鋪設的半圓形鐵軌上旋轉,可控制正面120度的河道。

站在炮陣地,射口望出去,波托馬克河寬廣平靜,河水緩緩南流,春色已老,對岸一片蒼綠。轉眼北望,首都高樓大廈櫛次鱗比,可遙望到華盛頓紀念碑。南邊河水匯入切薩皮克灣,遠方藍天白雲,蒼茫一片,更遠處則是一望無際的海天相連。春風送暖,深吸一口河上的新鮮空氣,享受拂面的溫暖輕風,神清氣爽。

堡壘往河邊是陡坡,平緩處另有十餘炮陣地,外圍戰壕縱橫交錯,可防止敵軍從河岸登陸。河岸有一座三層樓高的白色燈塔,原先是波托馬克河上船隻的導航燈塔。

當年亞力山桌市淪陷後,英國艦隊並未戀棧,船艦滿載收穫的戰利品,迅速駛離。過12天,美軍重返華盛頓堡,開始規劃重建。1824年,重建的堡壘完成,外圍磚牆改成花崗石,增添許多壕溝掩體。華盛頓堡成為波托馬克河上固若金湯,堅不可破的堡壘。這些設施在南北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美國大西洋海岸防線的重要一環。

一百多年間,人類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軍事情勢大為改變,海軍從主力戰艦到航空母艦,武器從槍砲變成核武飛彈,戰爭型態改變,華盛頓堡不再肩負守疆衛土責任。1942年它改為陸軍行政管理學校,1946年移交給內政部,後改成國家公園。

夕陽西斜時,我踏上歸途。波多馬克河邊的燦爛陽光下,河面閃爍,金光耀眼,河邊幾個孤獨釣魚人,引線拋竿,耐心在歷史長河裡等候。一年多瘟疫帶來的恐懼,也在寂靜平和裡逐漸消散。

世界日報世界周刊 05-11-2021


Total Page Visits: 353
防衛京畿的要塞—華盛頓堡(Fort Washing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