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則韞

做天長地久的蜘蛛網,又何妨?

工作之餘,不想外出賞春遊河看風景,閉門捧書自娛,樂趣無窮。我們博城圖書館下有一個中文讀書會,主管我們每月借書事宜的館員是孫海倫小姐,她退休時,我們給她一個歡送聚餐,她囘送每人一本書《天長地久》,作者是龍應臺。

龍氏有宏偉的世界觀,這在她的《大江大海1949》裏一頁一頁的鋪陳,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從南洋到德意志,層層比較和對照,氣勢磅礴,非常震撼。讀者對該書的評價正負都有,但是它的内容打開了我的視野,延續了二ООО年齊邦媛教授(她是《巨流河》的作者)就啓發我們後輩的「大視野」教誨。

《天長地久》也有這樣的筆觸,看完思潮澎湃,開始剖析自己且行且學的一生。我欣賞這本書,因爲它的内容包羅萬象,作者藉著失智的母親、年輕的兒子、各年齡層的女朋友、醫生、科學家、哲學家、文學家的語言,寫出她的思想,有些是互動,有些是自言自語,龍氏是時代感情演化的記錄者和呐喊者,都足以激化我的腦神經去批判思考。

我在台灣出生長大,父母都是外省人,父親龔詩俊是公務員,靠他一人養家活口,很不容易。父親在臺有一個弟弟龔詩吟(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母親洪美卿在台有一個叔叔洪尚波 (一個陸軍軍官,斯文有禮,我們叫姥叔)和一個遠房侄子林炎為(一個陸軍士官長,樸實憨厚,我們叫他大漢哥哥)。這是父母在臺的所有,於是他們的同學同鄉同事變成我們的伯伯叔叔阿姨。出去郊遊都是一群人(第22頁),從來沒能領會「自由」或「無拘無束」的滋味。等我結婚以後,工作家庭綁得死死的,只知道天天按著體制,就不會出格,一切都會很好,父母的日子就是我的模型,除了出差以外,我沒有單獨旅行過,龍氏提倡的自由,自己去旅行,自己外出吃飯店,太顛覆,我都是跟著先生和孩子走。

龍氏對兒子說,骨灰分兩盒,一人一盒,帶著走,她的兒子反對,要做個墳,龍氏問爲什麽?她的中德混血兒子說,沒有墳,我們和台灣的連繫可能就斷了(第43頁)。龍氏説了很多,感覺是自説自話,忘了她兒子的感覺。我先生大眼睛幾次表示要將骨灰灑在海中央,我説,你要給我和孩子留一個懷念你的地方,尤其是我,可以常常去訴衷情啊。要提高情商就必須換位思考,我跟先生這樣説。他改變了主意,在洛杉磯的玫瑰崗買了兩塊相鄰綠地。我們二人之間不避諱討論身後事,説清楚了,彼此都心安淡定。

跟龍氏一樣(第46頁),身爲渡海來臺的父母,我們兄弟姐妹全在台灣出生,幼時住在南台灣屏東里港的四合院,見過鄰居擺在神明桌前的漆黑棺木和出殯儀式,但是那些像看戲,沒有注入我的基因,三十多年前才在母親的病逝嘗到「死」的劇痛,把對母親的遺憾換成孝順父親的機會。幾年前,父親也去了天家,我在老父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思維形態中,學習了「老」的過程,也留給我無盡的思念。如今我做一些在老父身上見過的糗事,譬如早上三點半起床,晚上九點半一定就寢,戴著近視眼鏡找眼鏡,煮水忘了關火,開水龍頭忘了關水,吃完了最後一個柿子餅,隔天以爲還有一個沒吃等種種健忘,我不禁莞爾,用筆記了下來自我奚落。

龍氏的小兒子說,藝術必須給不安的人帶來安適,給安適的人帶來不安(第91頁)。這句話很精彩,不安和安適是一物兩面,也是相依相輔,他又説了,創作者會創作,都是因爲心靈深處有一種黑暗、不平衡、痛苦,如鯁在喉,不能不吐出來,吐出來就是作品,沒有痛苦就沒有作品(見同頁)。小小年紀能有如此深刻體會,乃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哪。這跟我常説的,痛苦是幸福的化妝,有異曲同工之妙。我不怕痛苦和不安,所以願意撲進寫作的火焰,溫暖文字。隨著時間,不安和安適像華爾茲,你進、我退,你退、我進,變成狐步,也還是藝術。年輕時,每夜,我等孩子睡了才開始寫日記和捕捉靈感,200字到700字不等。如今,孩子都已自立門戶,這個寫作時間堅持到今天變成習慣。

老女人都去哪裏了?龍氏問(第129頁)。時代在前進,我們讀書會的一群老女人會在讀書會後一起去吃中飯喝咖啡,帶著微笑走在時代的尖端,就是端著一杯星巴克咖啡踏在風中瀟灑,也是神采飛揚,一絲女性主義早已在心中萌芽,有一些小得意地揚一揚眉梢。老實説,讀書會的這一群人都是跟先生請了假的,以前不敢自己外出跟女朋友們玩,會有罪惡感,現在還是一樣,所以我們離龍氏提倡的「自由」還差了一點。

龍氏說,「寫作是逃亡」、「寫作是防空洞」(第141頁),因爲卡夫卡就是靠寫作躲避其父的負面批評和嘲諷。我喜歡寫作,在瞬間的自由時空,我是自己靈魂的主宰,這是寫作的天堂,忘卻人世間的紛擾,給靈魂有點療傷,有點催眠,有點省思、沉澱、批判。

孩子是弱者,許多父母沒命地體罰孩子,老師也是如此,爲的是用暴力發泄自身的怨氣不得志。這種野蠻毆打惡性循環,其實可惡至極。我很同情書裏劉叔叔的兒子天天被父親痛打,因爲在南台灣常見這般無助的孩子。到最後老了還要孩子孝順父母,尊敬老師,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症」,扭曲的文化,非常的病態。我强調寬恕,但不會忘記。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我們都喜歡「愛的教育」,沒人會打罵孩子,也不信「棒下出孝子」,這是我們一群海外知識分子的共識,相濡以沫,珍惜在一起讀書和鞏固信念的晨光。

奧利佛薩克斯醫生說,在這個美麗的星球上,我是一個有感知能力的存在,一個懂得思想的動物,單單這一點,已經是無上的恩寵和探險(第261頁)。我跟龍氏一樣,對生命有相似的感覺。父親是福建人,傳統上的福建人非常重男輕女,但是父母把我們都培養成知識分子,我很感恩,因爲父母的賜予,才有今天的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龍氏説她沒機會把她母親當做女朋友 (第21頁),我的父母很傳統,不會准我待他們如朋友,這就是世代交替的代溝,我順其自然。因我是長女,從小母親睡覺前會同我說往事,巨細靡遺,那是單行道的交流,我張著耳朵聼。比起我跟我的父母,我喜歡跟兒子平起平坐,兒子是美國出生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情商高,手下管理一群各年齡層的美國工程師,大家對他很服貼,我常常向他請教美國文化的待人接物,一來二往,母子似乎像同事,另外我們多次邀他一起旅行,單身的他欣然配合,逗我們開心。父子擁抱,母子擁抱,很自然,只有愛他,更愛他,三人行無比快樂。

剛過去的聖誕節,兒子送我一個智能AeroGarden的禮物,直譯是空氣花園,吃完聖誕餐後,他一邊看説明書,一邊幫我組裝起來,插入9個放有小番茄種子的冰激淋筒子,倒入水,然後放在桌上,有LED定時照射,讓我天天觀察。這種電腦化種植,可以加速生長、開花、結果。以前我一直在後院翻土、播種子、種番茄,兒子要我改用科技無土種番茄,爲了與時俱進,爲了跟兒子有共同話題,我勉力爲之,活到老,學到老。第十天,開始萌芽,第五十天,開始開黃花,我權做蜜蜂天天抖動植物數次幫助授粉,第七十天,開始結出小番茄,非常前衛。我定時拍照給兒子看,他很欣慰媽咪願意跟上時代的脚步,學習時代的烙印,甚至國家民族的走向。我給他微信:它們會是最甜的番茄。兒子回函:恭喜。

納蘭性德寫:「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誠然,人的一生充滿不確定、不完美、遺憾,可是能深愛一個家,深愛一份事業,又是如此的幸福,哪怕終歸躲不掉有一天「退休」、「天人永隔」。

痛苦、憂傷、不幸,像蜘蛛網;同樣,快樂、喜慶、幸福,像另一面蜘蛛網,層層曡曡,錯綜交織,誰也無法掙脫,既然人生不能如初見,就不必做無謂的掙扎了,做天長地久的蜘蛛網,又何妨。

(原載於《文綜》雜誌2021年6月夏季號第79-81頁)


Total Page Visits: 311
人生不能如初見
Tagged on: